
带你认识心力衰竭
在心血管科门诊,心衰是很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老百姓最常挂在嘴边的疾病。就像冠心病一样,很容易被医生戴上假心衰的帽子,下面我们聊聊心衰的一些基本知识。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心衰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心脏就像一个“水泵”,不停地通过动脉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同时接受静脉从周围组织脏器输送回心脏的血液。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时,心脏泵血功能衰退,输出血量不能满足身体代谢需要(射血功能下降),器官和组织中的血液也不能顺利回流到心脏,导致身体其他组织淤血肿胀,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心衰表现。
各种各样的器质性心脏病如果不积极防治,发展到最后都会变成心衰,所以心衰是最后的战场。根据心脏射血能力(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不同,可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和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心衰(HFmrEF)。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速度,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
不管任何类型的心衰都要病理基础,如果找不到足够心脏病的病理基础证据,不要轻易给患者戴上心衰的帽子。
一、 所有的心衰都会有原发的器质性心脏病的病理基础,常见的疾病如下:

1)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心衰最常见。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不及时,没有及时开通闭塞的血管,及时没有丢失性命,但会导致心肌细胞不可逆的坏死,从而导致心脏这个泵血机器功能下降,射血功能下降,导致输出血量不能满足身体代谢需要(射血功能下降),这种最为常见。
2)扩张型心肌病(DCM)也是常见的导致心衰的器质性心脏病之一,其主要特征为心室扩大,是心衰的常见病因,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原发性心肌疾病,其主要特征为心室扩大,是心衰的常见病因。
3)长期高血压导致左心室肥厚,重构但心脏收缩功能下降
4)快速心律失常导致心衰。如快速房颤,阵发性室上心动过速,室速,持续时间太长而不能终止导致心衰症状和体征,纠正心律失常后心衰自然好转。
5)瓣膜性心脏病相关心衰
5)甲亢及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等也是心衰的常见病因,这些患者为心力衰竭的高危人群,除治疗原有疾病外,应定期做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若出现心衰的症状及时就诊。
6)此外,一些治疗肿瘤药物、抗抑郁药、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也可导致或加重心衰。因此建议肿瘤患者抗肿瘤治疗前系统评估心脏功能,并在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
7)其他系统性疾病也可造成心衰,例如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病可导致心脏淀粉样变。心脏淀粉样变病死率高、预后差,应尽早诊治。
三、哪些症状是心衰预警信号
当身体出现以下症状时,需要警惕心衰。
1)呼吸困难:这是左心衰竭最早和最常见的症状。病情较轻的患者仅仅于较重的体力劳动时发生呼吸困难,休息后很快消失。随病情进展,逐渐出现轻度体力活动即感到呼吸困难,严重者在休息时也感到呼吸困难,以致被迫采取半卧位或坐位休息。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的另一种表现,患者常在熟睡中憋醒,有窒息感,被迫坐起。病情轻的患者坐起后几分钟症状消失,严重的患者可持续不缓解,甚至出现呼吸窘迫和口唇紫绀。
2)乏力、运动能力下降:心衰患者经常并且早期就可以出现疲乏无力,运动能力下降等症状。
3)水肿:与肾脏引起的浮肿不同,心衰引起的水肿多先见于身体低垂的部位,比如下肢,卧床患者常表现在腰、背及尾椎骨周围等部位,按压可出现凹陷,严重的患者可出现全身水肿。下肢水肿多于傍晚出现或加重,休息一夜后可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胸腹腔积液。
4)咳嗽和咳痰:心衰患者常常出现咳嗽、咳白色黏痰或泡沫痰,严重者可表现为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痰,多与呼吸困难并存。很多患者常被误诊为肺部感染。此症状是心衰引起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渗出所致。
5)其他:心衰患者还可有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痛、失眠、心慌等不特异的症状。严重心衰引起脑缺氧时,患者还可出现嗜睡、眩晕、眼前发黑、意识丧失、抽搐等症状。


本文是张铭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