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苏萍
主任医师
南京市中医院
肛肠科
肛瘘与病因
469人已读
肛管直肠瘘是发生在肛管或直肠下端与会阴皮肤相通的慢性感染性管道,主要侵犯肛管,很少涉及直肠,故常被称为肛瘘,中医称为“肛漏”。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内口常位于齿状线附近,多为一个;外口在肛周皮肤上,可为一个或多个;瘘管管壁为增厚的纤维组织,管腔表面是肉芽组织。临床上以慢性流脓和周期性疼痛为特征,可经久不愈或间歇性反复发作,是常见的直肠肛管疾病之一,发病率仅次于痔,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可能与男性的性激素靶器官之一的皮脂腺分泌旺盛有关。
肛周脓肿是肛瘘的主要原因,约70%~80%的肛瘘继发于肛腺一般化脓性感染所引起的肛周脓肿,脓肿破溃后不愈而形成瘘道,因此可认为肛瘘是肛周脓肿的慢性期。但并非所有的肛周脓肿引流后都形成肛瘘,只有在炎症较重、深部脓肿或脓肿引流不畅、患者有糖尿病及肥胖者,才容易形成肛瘘。
少数肛瘘是由全身疾病或特异性感染所致,如结核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化脓性汗腺炎、HIV/AIDS、放线菌病、白血病及腹腔或盆腔肿瘤等。在克罗恩病中肛瘘的发生率是10%~20%,如果克罗恩病累及大肠,肛瘘的发生率可高达40%~50%。肛管直肠的外伤性感染,也可形成肛瘘。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