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妊娠期糖尿病了,怎么办?

什么是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女性怀孕时出现的一类糖尿病,主要原因是孕期身体对胰岛素需求增加,但是身体无法产生足量胰岛素,导致糖积蓄在血液中,从而引发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包括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妊娠前已有糖尿病的患者妊娠,称孕前糖尿病(PGDM)(非本文主要科普内容);另一种是妊娠后首次发生的糖尿病,又称为妊娠期糖尿病(GDM)。GDM患者糖代谢多数于产后能恢复正常,但将来患2型糖尿病机会增加。
妊娠糖尿病病因有哪些?
妊娠期胎盘分泌的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胎盘催乳素(绒毛膜促乳腺生长激素)、催乳素和黄体酮等激素,会导致妊娠期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机体对正常胰岛素浓度的生物学反应低于正常水平,即给定的胰岛素浓度会产生低于正常水平的葡萄糖反应)。妊娠期间因激素变化导致胰岛素抵抗虽然会导致妊娠期糖尿病,但是从自然选择上,这些变化及其他代谢变化可确保胎儿有充足的营养供给。
妊娠期糖尿病有什么影响呢?
妊娠期糖尿病对于宝妈和胎儿存在短期和远期的不良结局风险增加。短期不良结局风险增加事件主要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过多、巨大儿、母婴产伤、新生儿并发症等。远期不良结局风险增加事件主要有:对于母亲:未来发生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对于孩子的青春期和成人期:肥胖、糖耐量异常、高血压和代谢综合征的患病风险增加。
同事经验:
1、同事本人出生时9斤1两,其母亲近60岁时确诊糖尿病;
2、同事宝贝出生时8斤1两,目前其二胎GDM,未来同事和其宝贝得有远期风险控制意识啊!
我会患上妊娠期糖尿病吗?
很难准确预测是否个体会患上妊娠期糖尿病,但是具有以下任一特征的孕妇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确实会增加,当存在多个危险因素时,风险会叠加:
●以前得过GDM(40%复发风险)、糖化血红蛋白≥5.7%、空腹血糖受损(同事符合空腹血糖受损)
●超重(妊娠前BMI>30kg/m2,成年早期或两次妊娠之间体重明显增加,或者妊娠最初18-24周体重增加过多)
●糖尿病家族史,尤其是一级亲属有糖尿病(同事符合)
●孕妇年龄>25岁,尤其是>40岁(同事符合>25岁)
●曾分娩过体重≥4000g(约9磅)的婴儿(同事符合)
个体经验:同事的多重风险因素导致GDM。
我将接受怎样的检查和治疗?
所有孕妇都要接受妊娠期糖尿病的检查,该检查俗称唐筛,一般安排在孕24-28周行75g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检查前3天正常饮食,不因检查特地减少水果、主食的摄入,检查前一晚禁食水8小时,检查当天先抽空腹血后再喝糖水,并在服用糖水后1小时、2小时分别采血测定血糖。指标的判读在于:空腹血糖≥5.1mmol/L或1h血糖≥10mmol/L或2h血糖≥8.5mmol/L,这三个血糖值指标任何一个满足,即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
一旦确诊为妊娠糖尿病,从诊断那一刻起,需要各位宝妈们注意的是控糖的指标也随即严苛了起来,具体说:早餐空腹血糖应控制在<5.3mmol/L,三餐餐后2h血糖应控制在<6.7mmol/L,如果患者的血糖水平超过了这些阈值则开始胰岛素治疗。监测血糖的同时也要常规监测尿酮体。为了宝贝和宝妈的健康,宝妈们就要时刻关注血糖指标:首先就是购买一套血糖监测仪、制定一张血糖及饮食监测表,其次管住嘴、迈开腿、少量多次改变饮食习惯控血糖。
同事经验:
1、饮食、运动与监测:
早餐前测血糖、三餐后慢步走1h即可常规控糖至6.7以内、三餐后2h测血糖后加餐、睡前一定要吃点东西有助于降低夜间胰高血糖素分泌从而降低第二天早上空腹血糖;
2、详细记录饮食细节与血糖,找出个性化升高血糖的因素因素,进而规避它或降低它的影响,这与给孩子尝试辅食一点点添加尝试是一个道理
产后的指导有吗?
产后的指导主要是宝宝与宝妈的健康。
对于妊娠期糖尿病妈妈生产后,医生一般会很快给予宝宝检测血糖。如果出现低血糖症状,需要立即给宝宝哺乳,另宝宝可能需要进行密切监测,对于可能发生的低血钙、低血镁、红细胞增多症、黄疸等进行治疗,这些情况很容易治疗,一般不会威胁生命。
妊娠期糖尿病的妈妈们在生产后,该疾病不影响母乳喂养,可以正常哺乳宝宝们,且母乳喂养会减少后代患糖尿病的风险,所有患有糖尿病的妈妈们均应该尽量坚持母乳喂养,但需要注意进行母乳喂养会食欲大增,这时候的妈妈们不适宜大吃大喝。
产后6周内,妊娠期糖尿病的妈妈们,你们的血糖应该会恢复到正常水平,除非您的糖尿病一直存在,否则不需要一直采用糖尿病食谱。需要妈妈们了解的是:产后6-12周建议进行糖耐量试验来确定是否您的妊娠期糖尿病已因生产自然恢复。对于产后糖耐量结果正常的妈妈们,后续每三年做一次血糖检查;对于产后糖耐量结果提示糖耐量受损的妈妈们,需要每年做一次血糖检查,以预防为主,降低糖尿病风险;对于产后糖耐量结果提示为糖尿病的妈妈们,需要与医生共同确定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了。
本文是王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