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经假”值得点赞,但痛经更值得关注!
11月13日,“深圳痛经假经确诊可休1到2天”冲上热搜第一。
因为近日,深圳市人社局官网发布了针对政协委员《关于保障女职工享有生理假期的提案》的答复函时明确了:患有重度痛经及月经过多的女职工,经医疗或妇幼保健机构确诊后,月经期间可适当给予1至2天的休假。
其实,“痛经假”在1993年就由5部委联合颁布的《女职工保健工作规定》中就已经规定了。
可见,咱们国家对妇女健康和权益的保障确实落到实处,落到细节,值得点赞!
那么,痛经到底是怎么回事?只能通过休“痛经假”得到解决吗?痛经能够治疗吗?
作为一名妇科医生,我的回答是肯定的:“痛经可以治疗,并且需要尽早治疗。”

01 痛经是怎么回事?
痛经,就是女性月经来潮时出现下腹疼痛或肛门坠胀,甚至伴头晕、呕吐等症状,影响身体、生活和工作。我国曾调查,33.2%的女性有痛经,重度痛经影响生活与工作者占13.6%。
临床上一般把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它们各自产生的原因和相关的疾病是有所不同的。
原发性痛经,就是女孩子青春期第一次来月经后就开始出现痛经的。继发性痛经是盆腔已经出现病变以后而发生的痛经(详见痛经忍忍就过去了?请重视痛经!一文)。

02 痛经有哪些危害?
痛经可以因其疼痛症状轻重不同而影响不一样。
轻者,仅仅感到身体不适,腰酸背胀,不影响工作和学习;重者,会出现呕吐、晕厥甚至休克,严重影响工作和学习。
这么看来,痛经好像只不过是肚子疼,没啥大事?
其实而不然,痛经还有很多的影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如果长期的原发性痛经不治疗的话,也会逐渐出现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和子宫腺肌症。目前国际的研究表明,痛经平均6.7年可以通过超声发现内异症和子宫腺肌症的病灶。
可见,内异症和子宫腺肌症是一个长期发展的疾病,超声看不到病灶不等于没有病灶。

03 痛经和哪些疾病有关呢?
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相关的疾病有所不同(详见痛经和哪些疾病有关系呢?会遗传吗?一文)。
也有少数原发性痛经是因为生殖道畸形(阴道斜隔、处女膜闭锁等)、子宫发育不良、子宫颈口狭窄等引起的,这种情况需要手术治疗。
继发性痛经相关的疾病就比较多了,最常见的是内异症、子宫腺肌病等(详见子宫内膜异位症为什么会痛经呢?一文)。

04 痛经一般要做哪些检查?
针对痛经的女性,初步该做哪些检查呢(详见痛经要的女性该做哪些检查?如何治疗?一文)?
1) 妇科检查
有性生活史的女性,可以做妇科检查,对内异症、子宫腺肌症的判断有一定的价值。尤其是月经初潮就有严重痛经的,需要就诊医生,以排除处女膜闭锁、先天性无阴道等生殖道畸形。
2)妇科超声检查
主要通过B超看看子宫有没有腺肌症,卵巢上有没有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是发现内异症和子宫腺肌症最直接简便的方法。
3)妇科肿瘤标志物检测
可以抽血检测CA125、CA199、CEA等肿瘤标志物,对于内异症和子宫腺肌病等疾病,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作用。

05 痛经该怎样治疗?
痛经很常见,大多数情况下如果症状很轻微,不影响工作或者学习,可以不需要特殊治疗(详见痛经要的女性该做哪些检查?如何治疗?一文)。
轻度或中度痛经的女性,有时候喝点热饮、保暖、腹部热敷等措施就能缓解疼痛。所以,月经期保暖很重要!经期剧烈运动、受凉都容易引起痛经。
如果上述方法都效果不理想,又影响工作和学习,考虑药物治疗了。主要包括:
1)止痛药
止痛药,比如去痛片、芬必得、消炎痛、西乐葆等,都可解燃眉之急,在痛经的时候服用,可达到止痛的作用。但记得每天不能吃太多止痛药,有胃肠道反应。
2)中成药
中成药也有一定的作用,但起效缓,需要长时间服用,比如:田七痛经胶囊、散结镇痛胶囊等。

3)内分泌治疗
内分泌治疗:是目前用得最多、疗效最确定的治疗药物。更重要的是,只有它才能阻止痛经相关的疾病的发生发展,减少女性生殖器官和生育功能的破坏。
比如:短效口服避孕药,对治疗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都效果明显,对年轻女性适用。你看,是不是一举两得,既能避孕,还能治病!
还有一种带有孕激素的避孕环——曼月乐,可携带微量的高效孕激素在子宫腔内慢慢释放,对于没有生育要求的痛经女性,缓解痛经性价比最高了(详见哪些妇科疾病更适合上曼月乐避孕呢?一文)。
地诺孕素是目前专门用于治疗内异症的药物,其效果比较好,副作用也比较少,临床上应用比较多。当然,还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米非司酮等,这些都需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手术治疗往往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有明显手术指征的病灶时,比如:处女膜切开术、阴道斜隔切开术等用来解除原发性痛经的梗阻性病因,腹腔镜手术切除内异症或子宫腺肌症病灶,也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继发性痛经。

总之,痛经是可以治疗的,关键是重视它!
你看,治疗好了,不就没有必要休“痛经假”了?
当然,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需要专科医生根据痛经者的综合情况来进行决定了。
本文是陈淑琴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