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立强_好大夫在线
4届年度好大夫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媒体报道

【专访】-乳腺癌精准化治疗(一)

发表者:齐立强 人已读

乳腺癌精准化治疗时代

乳腺癌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据《2020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乳腺癌新发病例41.6万例,占全球乳腺癌新增人数的18.4%。虽然乳腺癌诊疗仍面临很多挑战,但随着新药的研发、基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临床新技术的持续推进,乳腺癌治疗已经进入一个精准化的个性治疗时代。

《时尚健康》杂志-“名医”栏目专访 齐立强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曾获得天津肿瘤医院新世纪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乳腺癌创新团队成员称号。擅长乳腺各种疑难杂症诊治、乳腺良恶性肿瘤各类型手术、乳腺癌术前及术后辅助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对于早期乳腺癌的诊疗成效尤为突出。年均门诊量超10000人次,住院手术600 余例,门诊微创手术1000余例,截至2022年6月在线问诊量累计31253次。

高发的癌症

Q1 2020年女性乳腺癌首次超过肺癌成为全球最常见癌症约占新发癌症病例的11.7%。乳腺癌新发病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一个是生活方式的转变:饮食方面之前中国人的饮食更多以蔬菜为主,现在高脂高糖的饮食摄入量非常多,而且快餐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生活。情绪方面,工作、生活、孩子教育的压力,让人们的情绪非常紧张。

运动方面,人们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锻炼身体,体重超标,肥胖是乳腺癌的一个诱因。

另外,经济和人格都独立的女性越来越多,单身女性不愿意结婚,结婚女性不愿意生育,生育女性不愿意哺乳,不生育不哺乳也是乳腺癌的一个高危因素。

另一方面是人们健康意识提高,体检意识增强,医学进步检查手段加强,能够发现特别早期的癌症,现在很多乳腺癌被发现时仅是一期甚至零期。

适合中国人的乳腺癌检查

Q1 医学上建议普通女性早检应该做什么?从多大年龄开始?

普通女性首先要进行的乳腺检查就是自检。我们建议30岁就可以开始,在每次月经结束后一周进行自检。因为成本低、不消耗社会资源,所以筛查年龄可以相对开始得更早。

乳腺自检是有争议的,有的人认为自检没用,不能替代常规筛查。从一些大样本的数据来看,乳腺自检没有提高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所以在乳腺癌筛查中,自检的推荐度并不高。但是自检乳房能够提高防癌意识,帮助女性更关心自己的乳房,可以更早期地发现一些症状,提示你早期去看医生。

Q2 2021年1月,我国国家癌症中心起草了《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标准》,请问根据我国女性乳腺的特点应该使用哪种筛查方法?

乳腺癌发病率最高,但致死率稍低,如果能通过科学筛查尽早发现,早期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5%

筛查标准建议,乳腺癌高风险人群宜从40岁开始进行筛查;一般风险人群(除了高风险人群以外的所有适龄女性),在45-70岁之间,应进行乳腺癌筛查。

一般风险人群:每1-2年应进行一次乳腺超声检查;如不具备乳腺超声检查条件,宜使用乳腺钼

靶检查。

高风险人群:每年进行一次乳腺超声联合乳腺钼靶检查。

Q3哪种情况属于高风险人群?

符合下列1、2、3中任意条件的女性,为乳腺癌高风险人群。

1、具有遗传家族史,一级亲属(母亲、女儿以及姐妹)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史;二级亲属(姑、姨、祖母和外祖母)中,2人及以上50岁前患乳腺癌;二级亲属中,2人及以上50岁前患卵巢癌;至少1位一级亲属携带已知BRCA1/2基因致病性遗传突变,或自身携带BRCA1/2基因致病性遗传突变。

2、具备以下任意一项:月经初潮年龄≤12岁;绝经年龄≥55岁;有乳腺活检史或乳腺良性疾病手术史,或病理证实的乳腺(小叶或导管)不典型增生病史;使用“雌孕激素联合”的激素替代治疗不少于半年;45岁后乳腺X线检查提示乳腺实质(或乳房密度)类型为不均匀致密型或致密型。

3、具备以下任意两项:无哺乳史或哺乳时间短于4个月;无生育史(含从未生育、流产、死胎)或初次生育年龄≥30岁;仅使用“雌激素”的激素替代疗法不少于半年;流产不少于2次。

Q4我国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和国外有哪些不同?

欧美国家乳腺癌发病率一般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约2/3患者发生在绝经后,高发年龄在65~70岁之间。和欧美国家相比,我国乳腺癌有两个发病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45~50岁,另一个出现在60~64岁,呈“M”形分布。这是一个流行病学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人种的差异,基因表达不同。

Q5建议去做基因检测了解乳腺癌高发风险吗?

基因检测现在这么热门,主要因为这种技术越来越成熟,成本降低了,小刷子采一点口腔黏膜脱落细胞就可以了。

乳腺癌是有明确靶向基因的疾病,值得做基因检测的,但仍不建议每个人都去做基因检测。一般认为有家族史的人要做基因检测,但也是推荐做,不强调必须做。因为每个人承受能力不一样,有的人胆子小,一旦知道自己有风险非常担心。

——————未完待续———————


本文是齐立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