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例分享 | 巧用CD19-CART治疗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战友顺利CR!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约占所有白血病类型的20%,是一种侵袭性极强的恶性血液肿瘤。因疾病进展迅速,患者复发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目前,白血病的化疗、靶向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整体而言,白血病的生存率还是比较低。约50%的患者在接受一线治疗后2年内会复发,而复发型T-ALL患者预后较差,治疗选择非常有限,5年生存率小于10%,亟需更好的疗法。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淋巴造血细胞的一种高侵袭性恶性疾病,表现在异常T/B原始淋巴细胞骨髓、外周血及髓外组织的克隆性增生。ALL较常见于儿童,成人发病率较低,但成人ALL治疗效果差,复发率达40%,长期无瘤生存率仅为30%~40%。
CD19 作为常见的靶点之一,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等 B 细胞系的肿瘤中持续表达,CD19-CART细胞治疗B细胞血液肿瘤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高博医学(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高博博仁医院,运用鼠源CD19-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1次CART细胞治疗的缓解率可达90%,而CD19抗原在少部分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也有表达,我们在一例表达CD19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中,应用CD19-CART细胞治疗,1次治疗,达到了完全缓解(CR),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 病例资料 ☆
因“胸闷气短”就医,辗转多个科室
患者老年女性,2019-08因“胸闷气短”就诊当地医院,查胸部CT示右侧后上胸壁皮下、纵隔占位,心包、胸腔积液,就诊北京某医院纵隔穿刺病理结果未明确病变性质,经对症治疗效果欠佳。
2019-10-28再次就诊于当地医院胸外科,颈胸部增强CT示纵隔内多发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融合、包绕升主动脉,心包多发结节样增厚,心包积液,考虑恶性肿瘤。
2019-11-04行胸腔镜取病理活检,术后第2日出现乳白色引流液,考虑乳糜胸,2019-11-20行胸腔镜下胸导管结扎术;同时活检病理送往北京另一知名医院病理科会诊考虑“反应性增生”。
2019-11-25转入风湿免疫科治疗,予“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以及引流处理后病情改善。2020-04-06再次因多种不适于风湿免疫科住院,超声检查示大量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心包积液穿刺送流式细胞学检测:可见20.64%的肿瘤细胞,该群细胞表达CD5、CD7,部分表达CD2、CD3。查骨髓穿刺示“淋巴瘤浸润骨髓”,颈部淋巴结活检示“非霍奇金淋巴瘤,倾向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遂转入血液科,查骨髓MICM细胞形态:原始淋巴细胞占81.5%;免疫分型: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总数约81.92%,该群细胞表达CD34、CD2、CD5、CD7、CD19、CD33、CD38,部分表达cCD3、TdT、HLA-DR;染色体:46XX[20];淋系白血病常见融合基因均阴性;基因突变:JAK3、PHF6、PTEN突变。
化疗后,复查骨髓缓解
2020-04-30起予VDCLP方案化疗,心包积液、胸腔积液予闭式引流术。化疗期间出现感染、骨髓抑制,经对症治疗后均改善。化疗d20复查骨髓细胞形态示6%淋巴瘤细胞,免疫残留见约8.62%的异常T淋巴母细胞;胸部CT示纵隔内、颈部、腋窝多发肿大淋巴结较前变小,胸腔、心包积液较前吸收。
2020-06-15复查骨髓达免疫学缓解,胸部CT示纵隔肿大淋巴结大小从前,予VICLP方案化疗。2020-8-10复查骨髓免疫学缓解,予VTCLP方案化疗。院外患者口服中药治疗(具体不详)。2020-10-13、2020-11-12、2020-12-14复查骨髓疾病仍缓解。
免疫残留可见肿瘤细胞,疾病复发
2021-01-10复查骨髓细胞形态缓解,免疫残留可见1.27%肿瘤细胞,胸部CT示纵隔内肿大淋巴结较前增大,考虑病情复发,2021-01-13再次予VDCLP方案化疗。2021-03-10骨髓免疫残留0.25%异常T淋巴母细胞,予VTCLP方案化疗。2021-05-15骨髓免疫残留可见0.2%T淋巴母细胞,胸部CT示纵隔及左锁骨多发肿大淋巴结部分较前略缩小。2021-05-19予HyperCVAD B方案化疗。2021-07-08骨髓免疫学缓解,2021-07-14予VDCLP方案化疗。
2021-10-15复查骨髓细胞形态未见异常,免疫残留可见7.82%的残留T淋巴母细胞,再次予HyperCVAD B方案化疗。2021-12-05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原始淋巴细胞占59%,疾病全面复发,外院建议其就诊博仁行CD7-CART治疗。
☆ 入院治疗 ☆
入院各项检查状况
2021-12-13首次入我院后完善外周血涂片见13%幼稚淋巴细胞;骨髓MICM检查细胞形态: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占67.5%;免疫分型:异常幼稚T淋巴细胞占62.80%,表达TdT、CD34、CD5、CD7、CD38、CD19和CD33,胞浆染色表达cCD3,部分表达CD99、HLA-DR,不表达MPO;染色体:46,XX[20];339种血液肿瘤基因突变:JAK3、PTEN、PHF6、WT1、MPL、FGFR1、EZH2、BRCA1;56种融合基因阴性。
全身PET-CT示:双侧颈部、锁骨上窝、纵隔及双肺门区多发代谢增高淋巴结,结合病史考虑肿瘤活性病变(德维尔评分5分);骨/骨髓葡萄糖代谢弥漫性增高;脾大,代谢弥漫性增高;均考虑弥漫性细胞浸润表现;余未见髓外浸润征像。
头颅MRI平扫+增强提示脑内散发腔隙性梗塞灶,颅骨异常强化。
胸部CT提示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大者约13*18mm,右肩背部皮下结节。
心脏彩超示左室舒张功能减低、主动脉瓣钙化、主动脉瓣少量反流。
免疫、靶向、化疗治疗,骨髓缓解至今
2021-12-14予地西他滨、维奈克拉、芦可替尼口服;2021-12-15予达雷妥尤单抗输注;2021--17起予地西他滨联合西达苯胺、维奈克拉、芦可替尼靶向治疗。2021-12-22复查外周血肿瘤细胞未转阴,加用地西他滨;2021-12-23予VLD化疗,依据肿瘤细胞基因突变加用奥拉帕利。2021-12-29查外周血原幼淋占2%,骨髓细胞形态:原幼淋巴细胞占38.5%;免疫分型:异常幼稚T淋巴细胞占16.24%,表达CD19;继续西达本胺、维奈克拉、芦可替尼、奥拉帕利。2022-01-06外周血涂片未见异常细胞。
2022-01-11起予氟达拉滨、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01-17回输鼠源CD19-CART,回输后粒缺伴反复发热、一过性指脉氧轻度低,给予抗感染、小剂量激素、吸氧等对症支持治疗后逐渐恢复正常。2022-01-30复查骨髓免疫学缓解。后继续口服靶向药物治疗,监测骨髓仍缓解。

图.CART前骨髓细胞形态

图.CART前骨髓细胞形态
图.CART前骨髓细胞形态

图.CART后骨髓细胞形态

图.CART后骨髓细胞形态
图.CART后骨髓细胞形态
个性化治疗方案讨论
虽然,目前CD19-CART细胞治疗主要用于B细胞血液肿瘤,且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我们惊喜的发现,少部分T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也表达CD19抗原。CD19-CART细胞治疗其实只针对CD19阳性的细胞,只要肿瘤细胞表达CD19,CD19-CART就可以杀伤此类肿瘤,并不拘泥于哪一类疾病,达到“异病同治”的效果。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肿瘤细胞常表达CD4、CD5、CD7、CD1a,目前也有相应的CART细胞治疗,仍在探索中。这例患者应用CD19-CART细胞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说明在表达CD19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应用CD19-CART细胞治疗是安全可行的,为将来在T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这例老年女性患者,以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起病,发病时侵犯重要脏器,后诊断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经多次化疗缓解,多次复发,疾病高危复发难治,可行CD7-CART治疗,CD7-CART治疗后常引起长期免疫缺陷,后需桥接异基因移植术治疗;但其不同意移植。之后选择了行CD19-CART治疗,成功使患者达到完全缓解,给她带来新的希望,未来联合靶向药物治疗,仍有治愈的可能。
(* 本文仅针对该病例进行分享,不作为其他治疗参考或指导。)
■ 专家介绍

高博医学(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高博博仁医院血液一科(普通血液病)九病区;副主任医师;第二军医大学硕士。
在原海军总医院从事血液内科临床工作20多年,发表中英文论文10余篇。具有丰富的血液科临床经验, 对于各种类型的贫血、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和新进展方面有深入了解,对于难治复发白血病,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治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擅长白血病,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骨髓移植后并发症的处理,以及恶性血液肿瘤的免疫治疗。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