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结石是如何形成的?要预防结石就需要调整生活饮食习惯,已经有结石了就要合理的及时治疗,微创手术首选
——陶锐医生团队出品
胆结石是如何形成的?
要预防结石就需要调整生活饮食习惯
已经有结石了就要合理的及时治疗
微创手术首选
先让我们来了解胆结石形成 需要知道的一些基本知识
胆结石实际也叫胆石症,是发生在胆道系统,就是胆囊和胆管里面的结石。因为这个病发生它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发生在肝内胆管内,也叫做肝内胆管结石。第二个是发生在胆囊里面,就是在胆囊里面形成的结石就是胆囊结石。第三个是发生在胆总管,也叫肝外胆管结石。所以说现在大体上基本上是分这三种情况。因为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所以胆结石尤其是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也在逐年的增高。这是肝胆胰外科的常见病,也是多发病。

肝内外胆管结石和胆囊结石部位示意图

胆囊是一梨形的囊样器官,其位于肝右叶下面的胆囊窝内,从肝门右端附近向前延伸至肝下缘。胆囊长约7-10cm,最宽处为3cm,容积约为30-50ml。
进出胆囊的管路叫做胆囊管,胆囊管长约2-3cm,其与肝总管汇合后继续下行形成胆总管。胆总管长约5-8cm,直径约3-6mm,在十二指肠降部的左侧,胆总管与胰管相遇,二者一起进入十二指肠肠壁并汇合形成肝胰壶腹,其末端缩窄并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胆囊连接在胆总管部位,类似于一个囊袋,有存储和浓缩胆汁的作用

胆管末端汇入十二指肠开口解剖示意图(左图);肝外胆管解剖及胆囊解剖示意图(右图)
胆囊位于肝脏的下方就好像是处于肝脏的怀抱之中一样,所以我们有个成语叫“肝胆相照”。另外胆道包括肝内和肝外两部分,肝内部分包括左、右肝管和密布于肝内的毛细胆管;肝外部分包括肝总管、胆囊、胆囊管,胆总管和壶腹部。他们均是胆汁经过的管路,同时也是胆石容易停留或形成的地方,是理解胆石症的基础。
肝脏每天生成大约800-1200ml 胆汁,胆汁主要成分有水、电解质、胆汁酸盐、磷脂、胆固醇、胆红素等。其中胆红素是来自衰老红细胞的血红素的降解产物;而胆汁酸盐,即胆汁酸,它的生成能促进其他胆汁成分的分泌,特别是水和钠,另外它还可以分泌有潜在毒性的化合物,以及溶解肠道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并促进其吸收。
胆汁主要由肝细胞分泌,在肝脏内,胆汁从肝内胆管流到近端肝管或肝总管。空腹时分泌的胆汁约50%从肝总管经胆囊管进入胆囊,其余胆汁则直接进入肝总管和胆囊管汇合形成的胆总管,所以空腹时几乎没有胆汁从肝脏排出。同时,胆囊会吸收胆汁中高达90%的水分,可见胆囊是一个起浓缩和贮存胆汁的功能的器官并不是主要生成胆汁的器官。

肝脏(图中红色)、肝外胆管及胆囊(图中绿色)、十二指肠(图中粉色)、胰腺(俗称“连体”,图片中黄色部分)
胆汁又是怎么从胆囊排出的呢?胆总管和胰管汇合形成Vater 壶腹进入十二指肠。在和胰管汇合前,胆总管逐渐变细,Oddi括约肌环绕胆总管和胰管,后两者又有自身的括约肌,因此胆汁通常不会逆流至胰管内。

胆汁和胰液分泌排出及体内循环通路示意图
因为人的进食是间断的,而胆汁在肝脏的产生是持续不断的,人体为了适应这一现象,最大限度利用胆汁的生理作用,在各个时段胆汁的流向是不一样的,进食后尤其是油腻食物后,胃肠激素的释放以及胆碱能神经的激活促使胆囊收缩,同时胆管括约肌舒张,可使约75%的胆囊内成分排入十二指肠,从而使食糜与胆汁混和,帮助食物尤其是脂肪的消化吸收。
一旦胆囊内或者胆道内胆汁流动不畅、发生瘀滞、或者细菌在胆汁内感染、或者蛔虫卵等寄留就会容易发生结石。虽然道理很简单但是胆石的发生却是一个多因素的过程。

常见问题,不要紧张,放轻松,找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即可
胆结石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很多饮食习惯行为和内外因素都可以引起结石形成,胆结石预防要采取综合措施,对于健康人饮食是最大影响因素。某些慢性代谢性疾病,像糖尿病、慢性肝病,像脂肪肝、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同样发生胆结石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甲状腺功能异常,某些过度节食减肥而导致营养不良,使胆汁成分比例发生异常的人群,也是属于胆结石高发人群。某些药物刺激同样会增加胆囊结石的出现。
知道了怎样形成的,我们引起足够重视,才能更好的维护好身体的健康哟!

本文是陶锐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