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可持续的创新让医生和患者双收益——记心脏微创复合技术成功救治早产儿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潘湘斌团队使用心脏内外科相结合的微创复合技术成功救治一位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体重不足2斤的早产儿。这位患儿由于心脏先天发育畸形,主动脉瓣严重狭窄,如果不及时治疗,生命危在旦夕。家人们带着一线希望来到了阜外医院,寻求医治。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潘湘斌教授对患儿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后,决定采用心脏内外科相结合的微创复合技术——经胸主动脉瓣球囊扩张术救治患儿。它通过外科在患儿胸部开一个小切口,然后借助内科介入技术的方法,在超声引导下将带有球囊的导管放到主动脉瓣狭窄的部位进行加压扩张,从而使得狭窄的部位得到扩张,改善心脏内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及肺高压,提高了心功能。术前患儿的主动脉平均压差100mmHg(正常人是没有压差的);术后主动脉压差降到12mmHg, 主动脉瓣无返流。获得这样的完美手术效果,在场的团队成员为患儿重获新生不约兴奋的拍手称赞。

术后查看患儿
阜外品质,国家团队风范。潘湘斌团队始终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除了经胸小切口外,全球首创超声引导介入治疗体系,用原创技术向世界展示中国好声音!
一、全球首创的超声引导介入治疗体系

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治疗技术救治先心病孕妇
针对传统心血管治疗技术存在医源性创伤大、风险高、设备昂贵的问题,潘湘斌团队建立超声引导介入治疗体系,其中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治疗 实现“局麻、不开刀、无放射线、无造影剂” 治疗房间隔缺损、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脏疾病,不但消除了放射线的医源性损伤,而且突破造影剂过敏、孕妇等患者不能接受介入治疗的禁区 ,甚至实现门诊手术治疗常见疾病 。同时超声引导介入技术还摆脱了对欧美大型放射线设备的依赖,解决了“卡脖子”问题,做到“人无我有”,其优异的临床效果被《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收录并进入国家医保。
二、外科理念介入方式Mitrastitich

Mitrastitich腱索瓣叶修复图片
MitralStitch二尖瓣修复系统是全球第一个可同时完成人工腱索植入和缘对缘修复的介入器械,同时也是我国第一款投入临床使用的经导管二尖瓣修复器械。其独特的功能设计真正做到了在不改变原有生理结构的基础上,仅在超声引导下,用一套器械便可行两种手术方式提供三套临床解决方案。这是中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创新领域的重大突破,填补了二尖瓣疾病治疗领域的巨大需求,且患者的长期预后效果值得期待。
三、全球首款完全可吸收封堵器MemoSorb

手术演示可吸收封堵器
作为全球首款完全可吸收封堵器,这种封堵器是First in class级别的原创性创新,打破了我国在该领域“一直在模仿,始终难超越”的卡脖子困境,是依托中国原创技术进行器械创新的典型范例。2022年,国家药监局正式批准MemoSorb®封堵器上市,标志着先心病介入治疗迈入了完全无残留的新时代,是全球心血管介入治疗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四、全超声引导二尖瓣经导管缘对缘修复术

Mitraclip术后团队合影
今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带领团队由中国北京向德国法兰克福举办的CSI(先天性、结构性和瓣膜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大会)大会主会场转播了一例全超声引导下MitraClip 的二尖瓣经导管缘对缘修复术(TEER)。虽然手术所使用的二尖瓣修复器械Mitraclip为国外产品,但潘湘斌教授在超声引导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了手术方式,使得手术操作时间短且效果良好,有力展现了中国术者在TEER领域积累的经验和实力。潘湘斌教授表示:“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原创的全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手术是一套技术体系、一个方法,可以用于攻克不同类型的疾病。”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