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张信华 三甲
张信华 主任医师
中山一院 胃肠外科中心

93岁婆婆罹患腹腔巨大肿瘤,多学科团结协作成功“拆弹”

965人已读

93岁的彭婆婆因腹胀、双下肢浮肿伴气促1个多月,于2022年9月就诊于当地医院。影像检查提示患者左侧腹腔有一巨大肿块(20.0*16.7cm),肿块推压肠管致不全性肠梗阻,同时由于肿瘤消耗,她还出现了中度贫血(血红蛋白67g/L)、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状。经过病理活检,该肿瘤证实为“脂肪肉瘤”,患者家属当即要求转到中山一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图片1.png

急诊入院后经过详细检查,患者彭婆婆除腹腔巨大脂肪肉瘤以外,还存在快速型房颤、心力衰竭、支气管哮喘、腔隙性脑梗死等基础疾病。她不仅需要卧床监护和长期吸氧,由于肿瘤压迫使其无法进食,她还需要停留胃管,留置尿管记录尿量。

经初步评估,这样基础病叠加、衰弱危重的患者进行外科手术的难度和风险极大。在家属殷切期待和高度信任的基础上,在医务部门协调组织下,依靠多学科处理疑难重症方面的优势,胃肠外科中心邀请了心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学影像科等多学科专家进行讨论。

通过细致研判病情,多学科专家团队确定了患者“腹腔巨大脂肪肉瘤”的最佳治疗方案是外科手术切除,从外科技术上来说可以实现。但由于患者的基础疾病多且严重,预计难以耐受麻醉,或难以在术后恢复。最终,团队讨论后得出一致结论:暂缓手术,先积极进行内科治疗,力争短期内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

根据心内科王礼春、苏晨副教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黄建强副教授的专科建议,患者在置管引流胸腔积液、利尿强心等措施内科治疗5天后,心率逐步下降,心衰指标BNP显著降低。心内科团队对患者进行了新一轮评估,认为患者的心功能得到了有效改善,同时提请胃肠外科中心再次进行科内讨论,一致认为患者目前已经处于相对安全的手术窗口期,应尽快进行手术治疗。

11月1日,胃肠外科中心张信华副教授手术团队,与麻醉科杨璐教授团队的精细麻醉紧密配合,在完全切除巨大肿瘤的基础上,顺利完成了起始部空肠切除并左半结肠切除和消化道重建,手术耗时3小时,术中失血不到100ml。

术后,在重症监护病房刘勇军教授团队的精心监护治疗下,彭婆婆于术后第5天顺利转回胃肠外科三科病房。经过短暂肠内、肠外营养支持过渡和吞咽功能恢复训练后,她顺利拔除胃管恢复经口进食,并在术后第12天康复出院。

主刀医生张信华副教授表示,脂肪肉瘤是人体最常见的软组织肉瘤之一,好发于腹膜后和腹腔内,通常起病隐匿,肿瘤增长到体积较大的时候才会出现腹部包块或者腹胀、腹部不适等压迫症状。

多年来,胃肠外科中心致力于治疗各类复杂疑难的初治或者复发的腹盆腔巨大肿瘤,包括脂肪肉瘤、胃肠间质瘤、平滑肌肉瘤等。这类肿瘤目前大多仍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该病例的特殊之处在于患者为93岁高龄老人,同时因肿瘤继发心衰、呼吸功能受限等严重并发症。此次治疗的成功有赖于术前缜密评估、术中严密监测、术后针对性康复等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体现了中山一院多学科联合诊治疑难复杂病例的优势。”

微信图片_20221130225613.jpg


病例已经发布与中山一院微信公众号,引用请注明:https://mp.weixin.qq.com/s/gCvogL4nnbgBXWZz35SLzw

张信华
张信华 主任医师
中山一院 胃肠外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