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向忠文 三甲
向忠文 主治医师
遵义市中医院 脾胃科

胃炎分类及分型,内镜下表现

2299人已读

一、京都胃炎分类对于胃炎内镜表现描述名称罗列如下:

京都胃炎分类


1.萎缩

粘膜变薄,色泽灰白,血管透见

分A型(胃底腺部萎缩,即胃底、胃体部萎缩)、B型(幽门腺部萎缩,即胃窦部萎缩)

还可以按C、O分法,分为C1(胃窦部)、C2(胃窦+胃角)、C3(胃体小弯+胃窦+胃角,但未到贲门)、O1(萎缩由胃窦延胃小弯蔓延至贲门部)、O2(O1+胃体前后壁部分萎缩)、O3(O1+胃体前后壁全部萎缩)


(多见于HP活动或既往感染)

2.弥漫性发红

胃体非萎缩粘膜连续、有一定范围的均匀发红(胃体大弯侧)


(多见于HP活动期)

3.点状发红

大小形状不规则、无凹凸的发红,背景为弥漫性发红,胃底、胃体多见


(多见于HP活动期)

4.粘膜肿胀

粘膜柔、厚、凹凸,胃小区紧满、肿大


(多见于HP活动期)

5.皱襞肿大、蛇形

皱襞明显增粗,呈蛇形,送气后皱壁不消失。按皱壁宽度分,轻度:小于5mm;中度5-10mm;重度大于10mm。


(多见于HP活动期)

★是未分化腺癌危险因素

6.鸡皮样改变

密集、均一、颗粒状隆起,多见于胃角及胃窦部。


(多见于HP活动期)

★是未分化腺癌母地

7.增生性息肉

血管丰富,红色调,多富有粘液或白苔,NBI可见均一规则的微小血管扩张。


(多见于HP活动期)

★可合并胃癌和出血,导致缺铁性贫血

8.黄色瘤

边界清晰的星芒状、类圆形黄色小斑,平坦,表面呈颗粒状。(是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后的簇集现象)


(多见于HP活动或既往感染)

9.凹陷性糜烂

上皮缺损、连续性丧失的状态,糜烂部较周边组织凹陷,周围组织平坦。可单发可多发。


(与胃酸、理化刺激、病毒感染、药物、HP感染均相关,亦可见于抗HP治疗后胃酸分泌恢复)

10.RAC

RAC即内镜下集合细静脉的规律排列。

多见于胃角及胃窦部小弯侧,全胃体见到RAC称RAC阳性,可判定为正常胃。


11.胃底腺息肉

一种见于胃底腺区域(胃底、胃体部)的息肉,表面光滑,与周围胃粘膜色调相同,呈山田II型,超过5mm者呈山田III型,NBI及放大内镜下可见顶部圆形或椭圆形腺隐窝开口,有时表面可见扩张的青色调血管。


(可见于正常胃、PPI应用后、抗HP治疗后等,多为良性,极少发生突变。有家族性大肠癌伴发者有癌变可能,如下图)


12.脊状发红(带状发红)

延胃长轴方向走形的带状发红,数条大致平行,多见于皱壁顶上,可伴糜烂。


(可见于正常胃、抗HP后、胆汁反流刺激等,重者可致腹痛。)

13.肠上皮化生

以粘膜萎缩区域为中心的石板样、米粒散布型、米雪样颗粒型灰白色扁平粘膜隆起,多见于幽门胃窦部,也可散见于胃体部。

IEE(图像增强内镜)和NBI(窄带成像)见到“亮蓝冠”(粘膜上皮边缘的淡蓝色镶边)和“WOS”(胃粘膜窝间部的白色不透明组织)有助于诊断。



肠化


(染色后)


“亮蓝冠”


WOS

(多见于HP活动或既往感染)

14.陈旧性出血斑

胃粘膜陈旧性血液斑附着。

原因考虑为胃粘膜出血。无HP感染病例占15%,出现于除菌后胃酸分泌恢复所致者占4.8-17.5%,也可见于NSAIDs、阿司匹林、抗凝药物服食者。多不需处理,药物所致者需处理。


(多提示无HP感染)

15.体部糜烂

发生于胃体部,可表现为平坦糜烂、隆起糜烂、线状糜烂。

平坦糜烂者70%无HP感染,隆起糜烂者50%无HP感染。除菌后新出现胃体糜烂且背景胃粘膜的感染表现消失,则可内镜诊断为除菌成功。


(多见于无HP活动者或除菌后)

16.斑状发红

胃粘膜多发、平坦或稍凹陷的类圆形发红,多见于胃窦至胃体部。


(可见于无HP感染、除菌后或既往感染,也可见于NSAIDs、阿司匹林服用者 )

17.地图状发红

形态和大小各不相同,界限相对清晰,稍稍凹陷的斑片状发红。


(多见于除菌后)

18.多发性白色扁平隆起

胃体上部及胃底部多见的大小各异的白色扁平隆起。IEE下表面无血管网,可见管状微结构。组织学上为胃底腺小凹上皮的增生性变化。


(多见于PPI或H2受体拮抗剂长期服用者)

19.敷石状粘膜

胃体宛如铺路石样,色泽与周围相同,主体为皱壁间无数小颗粒状隆起,软厚观感。

多见于PPI长期服用导致胃壁细胞增生、变形、隆起所致。


(多见于无HP感染,长期服PPI者)

二、悉尼胃炎分类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向忠文
向忠文 主治医师
遵义市中医院 脾胃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