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道菌群对慢性肠炎的作用
慢性肠炎是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可能是由于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反复、持续感染导致的,也可能是变态反应、精神因素等非感染因素所致。慢性肠炎是临床具有较高发病率的消化系统疾病,治疗周期较长,且预后复发率较高,若病情控制不佳,长期反复发作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慢性肠炎的发生往往与日常生活饮食习惯有着重要关联,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导致慢性肠炎发生率明显上升,肠道炎症环境往往伴有肠道菌群的紊乱和失调,肠道菌群表现为多样性下降、有益菌数量减少。及时采取有效方式对慢性肠炎进行治疗,是控制疾病发展、促进消化系统功能恢复的主要途径,其中针对肠道菌群的治疗手段引起了研究者和临床医生的关注。
益生菌、益生元、以及两者的合体称为合生元,目前已被广泛报道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合生元(如双歧杆菌、干酪乳杆菌和低聚半乳糖的混合物)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微环境并缓解肠道炎症;益生元(如果胶等),有助于肠道中双歧杆菌的数量增加,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重建健康肠道生态系统,因此这类物质可以应用于慢性肠炎的治疗。一项临床研究发现,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和“猴耳环”消炎颗粒联合治疗慢性肠炎的疗效优于单用“猴耳环”消炎颗粒,联合治疗的有效率高达84%;对于儿童肠炎,益生菌的使用可以降低粪便中炎症相关物质的含量,提高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属等益生菌在肠道菌群中的含量。在症状方面,儿童体重增加,腹痛、腹胀以及腹泻等症状显著好转,可见益生菌可以作为临床用药的辅助治疗。粪菌移植是重新恢复肠道菌群微生态的一种方式,目前已应用于多种胃肠道疾病的治疗,在慢性肠炎治疗方面的应用也初现疗效。慢性肠炎患者进行粪菌移植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腹泻频率逐渐降低,患者肠镜检查结果以及肠道菌群检查结果均得到改善;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主观幸福度评分、家属对疾病认知程度均提升。
慢性肠炎往往病程较长,病因复杂并伴有肠道菌群的紊乱,因此除了病因治疗,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和改善肠道炎症也需要引起重视。采用益生菌、益生元、粪菌移植等手段均利于肠道微生态的恢复,是慢性肠炎的重要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 Shimizu, K., et al., Synbiotics modulate gut microbiota and reduce enteritis and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patients with sepsi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rit Care, 2018. 22(1): p. 239.
- Pop, O.L., et al., An Overview of Gut Microbiota and Colon Diseases with a Focus on Adenomatous Colon Polyps. Int J Mol Sci, 2020. 21(19).
- 刘向东,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加猴耳环消炎颗粒治疗慢性肠炎临床观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13): p. 62-63.
- 赵恩春 and 李克亚, 粪菌移植对慢性肠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21. 33(08): p. 939-943+948.
本文是罗忠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