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帕金森患者的不“便”之处,请多点关爱
近日,78岁高龄的王大爷迈着颤颤巍巍的小碎步来到肛肠科诊室,愁容满面地坐下,开始描述着他数十年如一日的便秘史:排便费时费力,每次排便时间长达1小时之久,长期使用开塞露通便。听着王大爷急促又感无奈的言语,看着他举起抖动的双手掰着手指数着开塞露从每次1支到8支时面色透露的恐慌,作为医生的我也不由得被紧张的气氛牵动。结合王大爷的一些检查治疗和查体之后,在病例本上写上了初步诊断“帕金森病伴便秘、焦虑症”。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常见于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是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中老年的“第三杀手“。帕金森病患者常常“祸不单行”,便秘和抑郁焦虑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便秘、焦虑的发病率分别为47~60%、25~49%。帕金森病、便秘与焦虑之间在症状上各自独立,病因上又相互影响。
帕金森病—便秘—焦虑

帕金森本身就是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年龄的增加,再加上帕金森病人活动减弱,导致胃肠运动和分泌功能紊乱,胃肠道蠕动减弱,使粪便滞留于肠内而引起便秘。

由于身体的不适,帕金森患者长期生活依赖于家属的帮助、远离社交。帕金森所导致的运动症状引来的外人的眼光等诱发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再者长期以来的便秘使患者更加焦虑、抑郁,焦虑抑郁进一步加重便秘症状,恶性循环,使便秘更加严重。

在后面和王大爷的病情沟通中了解到,自从得了帕金森病后就少有外出,基本脱离了原来的社交活动,儿女长期忙于工作和家庭,每次排便困难加重时,就到当地的药店买点开塞露对症处理,去医院也只是定期复查帕金森病然后续药。像王大爷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在社会上普遍存在。帕金森病人不应该是一个社会、一个家庭的负担,更应该是一个社会、一个家庭、一个医生的责任。
社会—家庭—医生

社会
恐惧与歧视来源于无知,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对患者进行帕金森病的健康教育,还需要对健康人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每个人作为社会的独立个体都会经历“生老病死”,对疾病的恐惧是人之常态,而对病人的恐惧则是人之昧态。希望社会里的每一个人,在遇到帕金森病人过马路、摔倒时,能够走上前说出关爱的那一句话“您需要帮助吗?”
家庭
1、家属可以多陪同患者多出门进行走动,或打打太极拳等,改善胃肠蠕动,可一定程度缓解便秘,并且对于帕金森的运动障碍和姿势障碍有一定的帮助。

2、在饮食上可嘱患者多喝水、尽量多吃一些纤维素的食物,促进胃肠蠕动,产生便意。如白菜、菠菜、芹菜、水果、豆制品等都是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3、 家属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及时进行疏导。在疾病本身导致抑郁与便秘导致焦虑的双重作用下,患者经历着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折磨,家属要及时感知,积极及时关爱、鼓励患者,与患者沟通,给予其心灵慰藉。家属的亲情关爱是任何药物不能替代的。
医生
1.与患者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积极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认知概念,克服焦虑。
2.在药物与情绪治疗上,寻找平衡点。虽然抗焦虑药物有引起便秘可能,但医生需要权衡利弊选择药物。
结语
生命是一道轮回,谁又能保证自己或者身边的人不会患上帕金森病呢?也许今天你对帕金森患者的多一份关爱与耐心,换来的就是将来他人对患上帕金森病的你或你身边患帕金森病的亲人,在摔倒后的一句“您需要帮助吗?”。
编辑:施淑娟、江文静、李志鹏、柯敏辉
本文是柯敏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