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癌术后病理报告怎么看?重点关注这6个方面!
病理报告是确诊肺癌的金标准,看懂病理报告不仅能更加清楚地了解疾病严重程度,比如肿瘤的分型、恶性程度、分期及预后等等,同时也能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那么病理报告该怎么读懂?从病理报告上可以看出哪些内容?
通常,拿到术后病理报告,需要重点关注的是以下6个方面:
1、病理类型
从病理学上讲,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两大类。其中NSCLC又可分为许多不同种类,常见的有腺癌、鳞癌、腺鳞癌、大细胞癌,以及一些其他少见类型,如淋巴上皮瘤样癌等。
其中肺腺癌最为常见,根据其浸润程度又进一步分为肺原位腺癌、微浸润性肺腺癌和浸润性肺腺癌。肺原位腺癌和微浸润性腺癌分期相对较早,若接受根治性手术,治愈率基本在99%,甚至可达100%。所以患者如果是原位腺癌或者微浸润腺癌,通过手术基本可以达到临床治愈,也不用担心它会复发或者转移。
而如果是浸润性腺癌,根据预后好坏,可以分为三个组,即低级别(以贴壁为主)、中级别(以腺泡型或乳头型为主)、高级别(以实性或微乳头为主)组。级别越高表示恶性程度越高,复发和转移的危险系数也就越高,预后也相对较差。
2、组织学分化程度
病理报告会显示肺癌的分化程度,即未分化、低分化、中分化、高分化,有的分化程会是高-中分化,或中-低分化,这种情况也比较多见。如果是高分化,相对来说非常接近正常组织,则恶性程度低一些;如果是中分化或者低分化,特别是未分化肺癌,恶性程度非常高。所以恶性程度与分化程度成反比,与预后成正比,也就是说,未分化恶性程度最高,预后最差;高分化恶性程度最低,预后最好。
3、肿瘤大小和浸润范围
病理报告中显示的肿瘤大小是直接测量的,但是肿瘤的浸润范围需要在镜下观察才行,要看癌细胞有没有累及主支气管,有没有侵犯内脏、胸膜,有没有区域淋巴结的侵犯,有没有侵犯气管、食管、大血管等。如果报告上显示脉管有癌栓,那就说明有癌细胞进入了血液循环,甚至跑到身体其他部位潜伏下来了,这就属于复发和转移的高危因素。
4、切缘
切缘即手术切除的边界,是反映肿瘤切除是否彻底,有没有残留的一个指标。常见的切缘类型有支气管切缘和肺切缘。为了完整地切除肿瘤,安全的切除范围被定为切缘距肿瘤2cm或大于肿瘤的直径。切缘是否可以看到癌细胞是评价完整切除的关键。通常将切缘分为3类:R2切除是肉眼可见未切干净,容易复发,多用于晚期肿瘤的姑息手术;R1切除指肉眼看到肿瘤切除干净,但在显微镜下时,切缘可以看到肿瘤细胞,因而很容易从切缘局部复发;还有一种是R0切除,代表完整切除肿瘤,且镜下切缘为阴性,即无肿瘤残留。所有的肿瘤医学原则都希望做到R0切除,这样复发和转移概率最小。
5、免疫组化
通过各种标志物的免疫组化染色,对肿瘤类型和来源进行鉴别,比如TTF-1、CK,有这些指标的阳性才说明它是肺腺癌,或者是肺鳞癌。有些患者看到病理报告上面有很多免疫组化指标是阳性的,就很害怕,实际上这些免疫组化的指标只是一个分子诊断。还有一个就是Ki67,它反映了肿瘤的增殖指数,指数越高说明肿瘤生长越快,组织的分化程度越低,对化疗越敏感。
另外,免疫组化还可以指导肿瘤治疗,例如有一个指标是PD-L1表达,它是预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效性的指标,可以指导免疫治疗;还有EGFR、ALK、ROS1等指标,用于指导靶向治疗。
6、分子病理诊断
非小细胞肺癌中,常见的驱动基因主要包括EGFR、ALK、ROS1,另外还有一些少见驱动基因突变如BRAF V600E、RET、MET、NTRK、KRAS、HER2等。目前检测分子亚型的方法主要是NGS(第二代测序),NGS由于其检测覆盖面广、灵敏度高,在分子分型上具有显著的优势。通过分子分型对药物敏感度进行预测,可以使患者的收益最大化。例如EGFR突变阳性可选择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达可替尼、奥希替尼等;ALK突变阳性可选择克唑替尼、阿来替尼、恩沙替尼、布格替尼、洛拉替尼等。
综上,对于肺癌的术后病理报告,需要关注的主要就是以上六个部分。简单了解这些内容,就可以了解自己的详细病情,从而能够更好地配合治疗,以期延长生存,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是邱小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