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潘霄 人已读
大家都比较担心药物的副作用。
很多已出现副作用的朋友们会因难以忍受而选择停药。而很多未开始用药的朋友们会被这些副作用吓得惊慌失措,为此丧失了治疗的勇气。
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无异于「因噎废食」。
方法总比困难多。最重要的是听医生的话,定期到医院做好各项指标监测,如果服药后,出现任何不舒服的感觉,都应该尽快与您的医生联系。最忌讳的是自己突然把药停掉,这会让你的治疗大打折扣或半途而废。
一、以下是谣言
×精神心理科的药,副作用特别大
错,副作用可控
×精神心理科的药,会让人发胖
错,绝大部分药都不会
×精神心理科的药,会让人大脑迟缓
错,绝大部分药都不会
×精神心理科的药,伤肝伤肾
错,合理使用,绝大部分药都不会
×精神心理科的药,吃了就不能停
错,要看具体情况
二、正确认识药物副作用
药物的副作用,就是在正常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如明明只是想吃点止痛药来治头痛,结果头是不痛了,却出现了胃痛,胃痛就是用药后的副作用)。
世界万物都有两面性,就算平常喝水解渴,也有副作用,比如喝多了总跑厕所。药物也一样,只要是药,不管是西药、中草药或中成药,有正向的治疗作用,自然就有负向的副作用。
当一些轻微副作用出现时,我们不必过于紧张,因为所有的药物在研发、试验、上市过程中,经过了层层把关,确保药物副作用在合理的可控的范围内,才被批准生产,最终到患者手中。
我们千万不要因为药物的副作用,而忽略了它的治疗作用。这才是研发药物的真正目的。
三、药物副作用有规律可循
1. 服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时,很多患者在用药后不久就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但通常持续7~10天后便会逐渐消失。
2. 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喹硫平、奥氮平、利培酮等)时会出现白天嗜睡、犯困等表现。尤其在用药初期最为明显。
3. 服用镇静催眠药(如安定类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及抗抑郁药时会出现头昏、头晕和乏力等表现。大多数发生在用药第1周,但如果患者服药剂量很大,有可能伴随整个用药过程。
4. 有些患者在服用氯氮平、奥氮平、帕罗西汀、喹硫平、利培酮等时,出现体重增加,腰围变粗,脸部变圆变大等表现。有些患者会在用药后1周就有所表现,也有些患者有可能在用药后2~3个月出现。通常情况下,在用药后前3个月体重增长的比较快。
5. 有些患者服用某些精神类药物(如碳酸锂)时,有可能出现双手不由自主地颤抖。这种情况与药物的使用剂量有关,多发生在用药量比较大的时候。
6. 有些女性患者服药(如氨磺必利)后还会出现月经量少、闭经、月经周期紊乱等情况。通常是在用药后1~2个月后发生,在服用较大药物剂量时比较明显。
7. 有些患者在服药后也会出现便秘、痤疮、过敏反应、肝功能损伤、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副作用。这些副作用与用药时间及剂量有关。
四、副作用不是每个人都会出现
当你查看药品说明书时,会被上面罗列出的密密麻麻的副作用吓着吗?会为要不要吃而纠结吗?
我们使用的药物经过消化道、皮肤或静脉,由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并且和各组织器官发生作用,这一过程十分复杂。它会受到年龄、体质、服药剂量、服药时间、是否合用其他药物、基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同一种药物吃进去,有的会不出现副作用,有的症状很轻微,有的却比较明显,这都很正常。
说明书上列出的副作用是药品在研发过程中参与试验的所有人群的结果,而这些是否一定会发生,哪些会发生,哪些不会发生,程度有多重,因人而异,只有吃过才知道。有时“试错”真的难以避免。
五、辩证看待副作用
药物的疗效与副作用,两者总是如影随形。虽然副作用确实让人很烦恼,但用药的重点应该是看药物对治疗疾病有没有效。如果一种药物没有副作用,但疗效却很不理想,那干嘛要用那个药物呢?
而且副作用与药效只有一线之隔。有些药物的副作用,换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是治疗作用,如引起嗜睡的药物,对失眠患者来说,就是治疗作用;引起发胖的药物,对于伴有神经性厌食的双相障碍患者,也不失为一种正向作用等。
因此,我们要放平心态,科学理性面对药物的副作用。
本文是潘霄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