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苗新普 三甲
苗新普 主任医师
海南省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带你认识胃息肉

1675人已读

在消化内科门诊,经常看到不少胃镜报告显示:“胃息肉”。很多患者看到这样的报告,以为自己得了胃癌,常为此焦虑不安。那么胃息肉究竟是怎么回事?需要怎么治疗?胃里怎么会长息肉,会不会癌变?需不需要切除呢?

一、什么是胃息肉?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是突出于胃黏膜表面的良性隆起性病变,表面常较光滑。通俗的说,就好比皮肤上长出的瘊子。它们可单发,也可以多发,但以单发多见。息肉大小不一,小则似米粒,大可像花生米,一般体积较小,直径多<1cm,直径数厘米的很少见。如果长了数不清的大小不等的息肉,那就是胃息肉病,这大多是出身不好,与遗传基因有关。

二:胃息肉有什么症状?

绝大多数胃息肉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多因各种原因行胃镜检查时发现。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长期可出现贫血;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

三、为何会长胃息肉?

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家族性息肉等有家族史或遗传可能;质子泵抑制剂的长期使用;进食热烫、腌制、盐渍食物,吸烟,饮酒,缺乏蔬菜水果等不良生活方式;与慢性胃炎,胆汁反流,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之间也存在相关性。

四、胃息肉会癌变吗?

部分胃息肉会发生癌变,但风险大小与息肉的大小、病理、类型、形态、数目、部位、上皮间变程度、年龄以及地区和种族等因素有关,不可一概而论。1、大小:一般息肉越大,癌变率越高。直径≥1cm的息肉癌变风险可能增加,因此建议发现胃息肉要及时切除。2、病理分型:一般情况下,发现息肉应取组织活检送病理检查以明确病理类型。常常以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3种亚型常见。(1)胃底腺息肉:可能和遗传或长期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有关,其癌变率不到1%,部分患者停用质子泵抑制剂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消失。(2)增生性息肉:常发生在胃黏膜慢性炎症、萎缩的基础上,多数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癌变风险较低。近年来我国数个较大型研究显示,增生性息肉的异型增生率为0.53%-5.31%,癌变率约为0.3%。40%的增生性息肉可在根治幽门螺杆菌后消退。(3)腺瘤性息肉: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存在较大联系。癌变率较高,尤其瘤体较大(>2cm的广基息肉)、绒毛状腺瘤、伴异型增生者恶变率更高。建议及时切除,并在术后1年复查胃镜。3、形态:一般认为:有蒂息肉癌变率较低而无蒂息肉癌变率高;息肉表面光整者癌变率较小,呈菜花状或分叶状者癌变率较高;无蒂息肉如表面不光整且呈中凹花坛状易癌变。此外,一般认为多发性息肉的癌变率高于单发者;年龄越大息肉发生机会越多癌变率越高;腺瘤存在的时间越长,癌变的危险性越大。

五、胃息肉如何防治?

胃息肉有可能发生癌变,因此原则上发现胃息肉应该积极切除。一般情况下小息肉(直径小于0.4cm的),可以在做胃镜检查时顺便夹除;而直径较大的息肉建议住院治疗;对于广基的腺瘤性息肉,且直径>2cm,伴有不典型增生的,必须格杀勿论,并定期复查;多发性息肉,可以选择分期分次切除;对于病理证实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疑癌、或已经癌变的,建议视具体情况,内镜下行EMR或ESD术,或者外科手术治疗。

苗新普
苗新普 主任医师
海南省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