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杜鹃 三甲
杜鹃 主任医师
上海长征医院 血液病科

让罕见骨髓瘤类型被看得见 ——上海长征医院血液病科团队连续两篇国际期刊《leukemia》上展示罕见

180人已读

IgD型骨髓瘤是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罕见亚型,据国外报道约占1%-2%,预后不良,中位生存时间(OS)仅为13-21个月。 “让罕见骨髓瘤类型被看得见,再罕见的类型也不能放弃”,是上海长征医院血液病科长期致力于骨髓瘤领域的理念和宗旨。对于IgD骨髓瘤这样的罕见类型,其发病特点、临床特征、生存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是什么?如何评估IgD型骨髓瘤患者的疗效?从骨髓瘤首例国际报道至今200余年,然而这些尚未回答的临床难题,上海长征医院血液病科团队经过数十年探索、耕耘并积累,连续两篇国际期刊《leukemia》上展示罕见IgD多发性骨髓瘤研究新发现。

2020年10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血液病科杜鹃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leukemia》(影响因子:12.883)发表题为《Clinical features and survival outcomes in IgD myeloma:a study by Asia Myeloma Network (AMN)》的文章,展示了IgD型骨髓瘤罕见类型的临床特征。

2022年12月,该团队再次在国际权威期刊《leukemia》发表题为《Sensitive Quantitative IgD Assay Increases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rediction Accuracy in IgD Plasma Cell Myeloma》的文章,国际首次提出IgD骨髓瘤类型的疗效评估体系,这一突破性研究成果。

基于最大样本量全球首次报道IgD型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自2015年起,上海长征医院血液病科牵头了一项全球最大样本量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该研究汇总了来自亚洲骨髓瘤工作组的3个国家14个中心共计356例初诊IgD型MM患者数据,鉴定出IgD型骨髓瘤患者平均发病年龄轻,肿瘤负荷高,贫血、髓外病变、肾功能不全、高LDH水平发生比例明显高,并且t(11;14)发生比例明显高于其它亚型。纳入本研究的365例IgD患者中位生存时间3年,有效率88%。在预后分析中,发现五个临床参数,包括λ轻链、骨髓(BM)浆细胞比例、贫血、LDH及髓外病变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基于这五个参数建立的预后风险模型,将IgD型患者分为高危和标危组,高危组患者可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获益。本研究基于目前全球报道最大样本量356例IgD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风险模型,不仅为IgD型骨髓瘤的治疗提供指导,并为制定风险分层治疗策略提供更优的参考。

全球率先提出IgD型骨髓瘤患者的疗效评估优化体系

IgD型骨髓瘤的疗效评估一直是临床难题。SPA PLUS专业蛋白分析仪测定血清IgD浓度(qIgD)显著提高了IgD检测的敏感性,但qIgD用于IgD MM患者疗效评估的价值,目前国际上仍为空白。杜鹃教授团队基于长征医院血液病科诊治的100名初诊IgD型骨髓瘤患者qIgD水平及结合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的疗效评估标准,结合qIgD检测指标,优化了IgD型骨髓瘤患者的疗效评估系统,极大提高了IgD型骨髓瘤患者的疗效评估。

与使用传统 IMWG 标准对于IgD骨髓瘤患者的疗效相比发现将qIgD数据结合IMWG疗效标准,近乎25%的患者疗效更加优化,且获得CR或VGPR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被更好地区分;并且提高了PFS的预测准确性,能够更精确地对IgD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

总之,“让罕见类型被看得见,再罕见的类型也不能放弃”,是上海长征医院血液病科常年在骨髓瘤领域深耕细作的理念和目标。科室专注骨髓瘤的诊疗特色四十余年,这些罕见类型在这里并不罕见,更需要为这些患者提供最精准的诊断和最优化的治疗。全面认识IgD型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正确评估疗效,进而为提高疗效和预后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讯作者: 杜鹃 血液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擅长各种恶性血液病的诊治,尤其在多发性骨髓瘤为代表的浆细胞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的整体治疗、个体化精准治疗具有较深造诣;2015年起在国内率先开展CAR-T细胞免疫新疗法,为复发难治患者寻找新突破。参与并执笔撰写十余部国际和国内骨髓瘤相关指南;牵头及参与20余项国际和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多次受邀国际、国内大会做报告。

2021年获得“全国人民好医生(血液肿瘤)青年典范”;2022年获得“全国人民好医生(血液肿瘤)特别贡献奖”;现任国际骨髓瘤工作组专家委员会委员,亚洲骨髓瘤工作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全国青年委员等学术任职。

作为项目负责人牵头多项国内外多中心临床研究;在血液系统领军杂志《Blood》、《Leukemia》、《Haematologica》等发表论文多篇,累计影响因子130余分;先后主持10余项基金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际基金项目2项等;2009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16年荣获第八届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2021年入选海军军大学领航人才计划。

第一作者:刘进,血液病科 主治医师、讲师

2015年硕士毕业于海军军医大学(原第二军医大学),现血液病科在职博士在读。主要专业方向为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及轻链淀粉样变性的精准诊疗。国际骨髓瘤基金会(IMF)大师班第七期学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青年委员会委员;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SCI论文4篇。

杜鹃
杜鹃 主任医师
上海长征医院 血液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