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普增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感染新冠病毒为什么浑身痛?

发表者:孙普增 人已读

冠状病毒Covid-19如今是全球第一IP。从最早,有病人提到“最开始感到嗅觉不灵敏,味道吃不出”,就意识到这个病毒与感觉神经息息相关。嗅觉、味觉,是我们人体神经系统里的特殊感觉神经,而感受到痛,是我们的一般躯体感觉神经受到了刺激。

其实病毒感染后的全身酸痛,大家并不陌生,流感季中招后的浑身肌肉酸痛、病毒性胃肠炎一边腹泻一边膝关节痛,其中的道理大同小异。

有些病毒,具有嗜神经性。“嗜”,喜好。喜欢神经的病毒,有疱疹病毒、麻疹病毒、HIV病毒等。疼痛门诊最常见的带状疱疹神经痛,就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攻击皮肤和神经,疼痛可比新冠病毒导致的更剧烈、更久远。有些病毒,则具有神经毒性,像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等。病毒从呼吸系统通过血流,抵达神经系统。

一、疼痛类型

⒈头面痛

冠状病毒可能通过三叉神经的轴突运输,到达三叉神经节,随后扩散到中枢神经系统,诱导炎性细胞产生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如IL-1,IL-6、IL-8、集落刺激因子、TNF-α、趋化因子等)。因此很多患者提到了眼睛痛、鼻子痛、牙痛、脸痛,还有头痛脖子痛,这些都是三叉神经受到了炎症刺激的表现。

⒉关节痛

病毒性关节炎通常为自限性,不会引起永久性关节损伤。致病机制主要包括:

①病毒直接侵袭关节,感染滑膜或其他关节组织,巨噬细胞分泌炎性介质,刺激关节的感觉神经末梢伤害感受器,感知疼痛。

②病毒感染引起体液免疫应答,形成免疫复合物,在关节中沉积,引起关节痛。

⒊肌痛

回顾新冠患者的化验报告,会看到红细胞沉降率(血沉)、乳酸脱氢酶、CK-MB升高,而平时这也是我们判断肌炎、横纹肌溶解的重要指标。这两个酶原本存在于人体的肌肉细胞内,只有当肌细胞破坏溶解时,这些酶才会跑到血液里,被检测出偏高。轻微的肌痛,酶指标并不升高,也是炎性细胞因子在刺激肌肉组织的感觉末梢。

⒋喉痛

咽喉部的感觉非常敏锐,保护着我们的吞咽安全。支配咽部的感觉神经,主要是第九对颅神经,叫做“舌咽神经”。病毒感染时,咽喉颜色发红,局部肿胀,形成了咽喉炎。炎性介质聚集,刺激舌咽神经末梢,会表现为咽痛,吞咽更痛,说话时不适,有烧灼感

二、如何治疗

如今,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因其解热作用为众人所熟知,其实它们在解热的同时,还有镇痛的作用。

⒈非甾体类抗炎药

布洛芬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这个词诞生于1960年,是为了与糖皮质激素(steroid)区分。目前市面上有20多种不同的NASIDS,也是疼痛门诊最常处方的药物,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选用合适的药物。

NASIDS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环氧合酶(COX),从而阻碍花生四烯酸最终转化成前列环素和血栓素,阻断炎性介质释放。

根据药物的半衰期,以6小时为界,NSAIDS可分为短效和长效。此外还有根据化学结构、代谢途径、作用机制的分类。

COX有2种同工酶,COX-1和COX-2。COX-1是结构酶,在人体大部分组织中都有表达,胃肠道粘膜的COX-1如果受到了长期过度抑制,会失去粘膜的保护作用,导致消化性溃疡。过度抑制COX-1还会产生抗血小板作用,增加出血的风险。COX-2是调节酶,在炎症状态下表达增加。

不同的药物,对酶的抑制程度不同。

①在选用药物时,如果以往有胃痛肠炎,建议选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同时使用胃保护药物。

②如果是冠心病患者放过心脏支架,则注意不能选用塞来昔布等COX-2选择性或特异性抑制剂,存在心血管风险。

③如果有肝病史,不建议使用吲哚美辛、尼美舒利,发生肝损伤的风险较高。

④NSAIDS有可能削弱肾血管舒张,导致急性肾损伤,要限制在血容量不足、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肝硬化、高钙血症患者的使用,关注化验肾功能指标里,肌酐的升高。

⒉对乙酰氨基酚

下丘脑中的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升高,会触发体温调定点上升,激活位于血管运动中枢的神经元,使血管收缩,血液由皮肤分流到内脏,会引起手脚发凉,患者感到寒冷。为增加肌肉产热,会出现寒战。

对乙酰氨基酚在脑中被细胞色素P450系统氧化,可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发挥退热作用。口服阿斯匹林,非甾体类抗炎药,也是有效的退热剂,但仅适合小量短期使用。

需要重视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对于中国人来说,每日总量不宜超过2克。尤其要警惕各类复方药物中,常含有对乙酰氨基酚。门诊遇到过头痛患者,自行服用散利痛,压不住疼痛就持续增加药量,很快发生肝损伤,就是因为每片散利痛中,含有250mg的对乙酰氨基酚!

3年来,新冠病毒不断变异,奥密克戎主要引起上呼吸道的症状,表现为咽痛、头面痛、关节痛、肌肉酸痛。这些是由病毒入侵,导致炎症反应,释放炎性细胞因子,刺激痛觉神经末梢所导致。这些反应通常是自限性、一过性的,只要适当对症处理,疼痛终会消失。

本文是孙普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