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持燃放烟花爆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爆竹起源至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恶鬼。”在没有火药和纸张时,古代人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最早将火药应用于爆竹中,来自湖南浏阳醴陵交界的麻石村李畋。李畋生于唐武德四年(621),师从孙思邈采药炼丹。当时灾害连年,瘟疫流行,李畋将火药装入小竹筒中,做成花炮点燃,以硝烟驱散山岚瘴气,减少了瘟疫的流行,爆竹因而很快传播开来。鞭炮说法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称谓从爆竹、爆竿、炮仗和编炮一直到鞭炮。放炮可以辟邪,应与硫磺、硝燃烧后产生的烟雾可以减少减轻瘟疫有关。有部分专家认为,燃放烟花爆竹可以消除病毒的气溶胶传播。烟花鞭炮中的硝酸盐、硫磺盐在氧化过程中所释放气态氮化物、硫化物容易附着在气溶胶上,利用氮化物、硫化物中所释放的“频谱波”将改变病毒的结构,产生“生化反应”和“生核反应”,从而消除病毒。当然,这个认识还需要进行严谨的实验,得出更为准确的数据。同时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突然、强烈、持久的变化,可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致病。七情正常,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现代“心理免疫学”同样认为:失落、忧愁等消极情绪可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健康向上的情绪、自信心会提高人体免疫力。传统风俗中喜庆节日燃放烟花爆竹,纳福避邪,可以让人愉悦,对生活充满自信,提高人的免疫力,可大大减少瘟疫感染的概率。这种风俗与科学的天然的耦合,应证了天人合一的深刻哲学思想。
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原因无非一是环保,二是安全,三是扰民。可2019年持续至今的疫情,车辆使用率降低,烟花也禁放了多年,工厂减产,可雾霾依旧,可见烟花并不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
早在2016年国务院下文明确把烟花爆竹与文房四宝、竹藤、丝绸、瓷器、漆器等一起列为传统文化产品。党中央一再强调“四个自信“,其中一项就是文化自信,烟花爆竹所代表的民俗文化也应列入文化自信之中。 中国是烟花爆竹的发源地和主产地,我们应该是保护它而不是禁止它,应是疏导它而不是堵住它。对于它的某些负面影响,应该是改进它、完善它,而不是扼杀它。传统风俗所包含的深邃的哲学思想,及其深奥的科学内涵,需要我们长时间去认识。因此,对待传统风俗的态度,不要轻易采取否定、禁止等简单鲁莽做法。
日前山东东营、滨州两市的开禁工作,已作了详细规定,都规定得十分具体。我们城市也考虑仿效。希望政府千万不要简单行事的“一刀切“。同时,作为烟花爆竹的生产企业为广大民众提供质量过硬、符合安全环保要求的产品。
现在,全民防疫抗疫的斗争正是结尾阶段正紧张进行,二十大已召开了,正是实施“十四五”规划重要之年的战斗也已打响,为了庆祝全国人民赶走疫情,有必要在年节时喧泄一下,以保持旺盛的战斗力。为了过一个祥和欢乐的春节,让烟花爆竹发挥它的文化功能,给各项工作加油鼓劲,给开局之战擂鼓助威,增添一些节日的温暖元素,聚集满满的正能量,祖国是我们共同的温馨家园,既要赶走瘟神,又要迎来财神,把经济更好更快恢复起来,这是我们共同的担当和责任!
本文是史明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