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味地黄丸这种神药,不是人人能吃
文章摘要:六味地黄丸是一种中药,由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六味药组成。它的配伍意义是滋养肝脾肾,称为“三补”,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酒萸肉之温涩,称为“三泻”。适用于肝肾阴虚的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有头晕耳鸣、腰膝酸痛、失眠多梦、潮热盗汗、小便短黄或大便干结,男子兼见阳强易举、遗精、早泄,女子经少或经闭、崩漏等。但是,肾阳虚者、痰热者、脾胃虚弱者、感冒发热病人、糖尿病患者、肝火旺者和健康人群不宜服用。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之品。与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桂附地黄丸、明目地黄丸和麦味地黄丸的区别在于它们的药物组成和适用人群不同。
六味地黄丸的药物组成及配伍意义?适用人群有哪些?哪些人不宜服用?服药期间的饮食注意?如何与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桂附地黄丸、明目地黄丸和麦味地黄丸区别使用?
许多人喜欢自行服用六味地黄丸补身体,但你们知道它是补啥的吗?如果不合理使用,不但不能达到补的目的,还可能导致脾胃失和、越补越虚!赶紧看看我们药师对各种地黄丸的介绍吧。
六味地黄丸是由北宋太医钱仲阳依据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化裁而成,由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六味药组成。
配伍意义: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酒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共为臣药。三药相配,滋养肝脾肾,称为“三补”。配伍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酒萸肉之温涩。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
六味地黄丸的适用人群:主要适用于肝肾阴虚的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有头晕耳鸣、腰膝酸痛、失眠多梦、潮热盗汗、小便短黄或大便干结,男子兼见阳强易举、遗精、早泄,女子经少或经闭、崩漏等。
7类人不宜服用六味地黄丸:
1、肾阳虚者:常大便溏泻(即大便不成型)、舌苔白、四肢发冷,服用六味地黄丸会加重阳虚症状,补阴之药用于阳虚症,犹如“雪上加霜”,越补越虚。肾阳虚者宜选择桂附地黄丸。
2、痰热者:体内湿热者,常表现为痰多、大便干燥、舌苔黄腻,此类人群不宜服用。
3、脾胃虚弱者:消化不良,大便溏泄者慎用,吃了六味地黄丸后对消化功能会有影响,表现为腹满、便溏、食欲不振。
4、感冒发热病人:因六味地黄丸中的滋补药易腻滞留邪,不利于外感表邪的透解。
5、糖尿病患者:因六味地黄丸蜜丸含糖量较高,易引起血糖波动。
6、肝火旺者:肝火过旺者不宜服用,阴虚火旺者宜选择知柏地黄丸。
7、健康人群:可能会滋阴过度而破坏阴阳状态。
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之品。
六味地黄丸与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桂附地黄丸、明目地黄丸和麦味地黄丸的区别:
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滋阴降火,适用于阴虚火旺者。虚寒性病证患者不适用,其表现为怕冷,手足凉,喜热饮。
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滋肾养肝,适用于肝肾阴虚同时伴有的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者。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慎用。
桂附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附子。温补肾阳,适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冷,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不适用于阴虚内热者;服药期间不宜同时服用赤石脂或其制剂。
明目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当归、白芍、蒺藜、煅石决明。滋肾,养肝,明目。适用于肝肾阴虚,目涩畏光,视物模糊,迎风流泪。肝火上扰者慎用。
麦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滋肾养肺,用于肺肾阴亏,潮热盗汗,咽干,眩晕耳鸣,腰膝酸软。
本文是沈小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