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肌炎的中医治疗
文章摘要:心肌炎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病情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本文介绍了心肌炎的中医治疗方法,以及该病的症状、并发症和相关疾病。
心肌炎的中医治疗
两周前,53岁的陈女士出现发烧症状,全身酸痛,乏力……陈女士心里明白,应该是“阳”了。持续烧了三天后,陈女士退烧了,但之后却出现了呕吐不止的症状。做了一系列检查后,医生发现她肌钙蛋白明显增高,是心肌炎的表现,马上被收治入院。
心肌炎轻症患者略有增加
最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心肌炎患者人数略有增加,不过都是轻症。
原因大概有两个。首先,寒冬本身就是病毒性心肌炎的高发季节,也有一部分患者确实由新冠引发。但更重要的是,这一波疫情,让“心肌炎”这个病更加深入人心,大众警觉性增加,一出现症状,能更及时就医。
心肌炎的治疗非常讲究时间点,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如果拖到后面,非但增加救治困难,还会有生命危险,即使抢救过来,也对心肌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留下后遗症。
心肌炎症状不一定典型
其实,病毒性心肌炎并非新冠的专利,我们常见的病毒性心肌炎都是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这种病的狡猾之处在于,早期症状不明显,甚至没有症状,还会表现出各种不典型症状。
有些患者表现出感冒等上呼吸道症状,也有部分患者只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如腹泻、腹痛等。心肌炎死亡率极高,如果治疗不及时,病愈后也容易产生后遗症。
病毒感染之所以会导致心肌炎,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感染后病毒侵入心肌细胞,另一方面是感染病毒后,会引起免疫系统过度激活,这种情况下就有较小概率会引发心肌炎,也是新冠诱发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原因。
在病毒感染的急性期,如果没有好好休息,进行运动,会加速病毒复制,从而增加罹患心肌炎的风险。所以,在病毒感染后,第一要做的就是好好休息,不宜马上进行剧烈运动。
偏爱身体好的年轻人
心肌炎的发病没有年龄限制,从儿童到老人都可能发生,但在中青年人群中却更多见。
尽管年轻人体质好,但由于身强力壮,感染病毒后,更易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炎症风暴也来得更猛烈,更易侵蚀心肌,诱发心肌炎的几率也会增加。医生表示,年轻人往往对身体状况过于自信,生病总喜欢“扛一扛”,殊不知,正是因为年轻人抵抗力强,容易在感染病毒后过度激活免疫反应,导致严重的心肌炎。
并发症
心肌炎常见的并发症有心律失常,心衰,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及猝死:
(1)感染性心内膜炎和猝死多发生于有心肌肥厚者;
(2)栓塞多发生于心肌纤维化及收缩力下降,合并心房颤动,久卧不动或用利尿药的患者中。
(3)猝死是常见的致命性并发症。
相关疾病
病毒性心肌炎 白喉性心肌炎 淀粉样变心肌病 高血压性心肌病 结节病性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
心肌炎的辨证施治分型
1)心气虚弱症状:胸闷或痛,心悸气急,动则加剧,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质淡胖黯红,苔白,脉细结代。本型见于心肌病早期。
证候分析:心主血脉,心气不足,不能鼓动血液正常运行,心脉瘀阻测胸闷或痛;心失所养,则心悸气急,动则加剧;气虚日久,累及心阳,耗伤心血,血行迟缓,则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质淡胖黯红,苔白,脉细结代,均为心气不足,瘀血内阻之征。
心气虚弱治则:补益心气,活血通脉。
补气活血汤:党参30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山药30克,黄精15克,黄芪30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熟地20克,泽兰12克,甘松12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甘草6克,水煎服。参茯丸、活血丸口服。
2)气阴两虚症状: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动则尤剧,心悸怔忡,眠少多梦,口干少饮,或伴眩晕耳呜。舌黯红,苔薄或红光无苔,脉细涩或细数。本型见于心肌病的相对稳定期。
证候分析:气阴两亏,心气不足,鼓脉无力,心血瘀阻测胸闷气短;血行迟缓,则神疲乏力;动则耗气,故尤感症情加剧;卜阴衰少,神失潜藏,则小心悸怔忡;虚人扰神,则眠少多梦;阴虚血瘀,则口干少饮;肝肾精亏,清窍失充测眩晕耳鸣;舌黯红,苔薄或红光无苔,脉细涩,均为气阴两虚,心脉瘀滞之征;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征。
气阴两虚治则:益气滋阴,活血养心。
益气滋阴汤:黄芪30克,党参30克,白术12克,山药30克,百合12克,沙参12克,麦冬12克,元参12克,当归12克,川芎15克,赤芍12克,熟地20克,泽兰12克,远志12克,枣仁20克,石菖蒲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补气丸、珍珠丸口服。
3)气阳两虚症状:胸闷憋气,或有胸痛,心悸气喘,不能平卧,夜晚加剧,胸腹胀满,纳谷不下,小便短少,腿足浮肿,畏寒肢冷,面色晦滞,口唇青紫。舌淡胖而紫,苔白滑,脉沉细结代。本型见于心肌病心衰严重期。
证候分析:心肺气虚,胸阳不振,心血失运,心脉痹阻,故见胸闷憋气,或胸痛,面色晦滞,口唇青紫;心肾阳虚,气化失司,水饮内停,上凌心肺测心悸气喘,不能平卧,夜晚阳微,故气喘加剧;水饮中阻,脾虚失健,则胸腹胀满,纳谷不下;水饮滞下,则小便短少,腿足浮肿;阳气衰微,失于温煦测畏寒肢冷;舌淡胖而紫,苔白滑,脉沉细结代,均为气阳两虚,血瘀饮停之征。
气阳两虚治则:益气温阳,化瘀利水。
温阳化瘀汤:人参10克,附子10克,姜黄12克,干姜12克,吴茱萸10克,小茴香10克,黄芪50克,灵芝12克,山药30克,补骨脂12克,茺蔚子12克,沙苑子12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蒲黄10克,冬瓜皮12克,大腹皮12克,桑皮12克,葶苈子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芪苈丸、蛰虫丸口服。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教授 曹元成
本文是曹元成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