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中医院沈计荣教授领衔的股骨头坏死保髋研究荣获2021-2022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一等奖!
文章摘要:江苏省中医院沈计荣领衔的团队的研究成果:补肾活血汤联合虚拟现实技术引导下的截骨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研究荣获2022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日,江苏省中医院沈计荣领衔的团队的研究成果:补肾活血汤联合虚拟现实技术引导下的截骨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研究荣获2022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见下图)。相关成果简介刊登在著名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成果》2023年3月。这标志着沈计荣教授领衔的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股骨头坏死保髋工作获得国内专家的普遍认可!

沈计荣团队荣获2022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江苏省中医院沈计荣领衔团队的研究成果荣获2021-2022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相关成果简介刊登在著名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成技成果》2023年3月。

沈计荣领衔团队的研究成果荣获2021-2022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相关成果简介刊登在著名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成技成果》2023年3月。
一、项目简介
股骨头坏死是骨科常见病,全国约有812万患者。该病多发于青壮年,致残率高。因为人工髋关节假体使用寿命有限(一般不超过30年),且翻修手术难度较大,故对于年轻患者,保髋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股骨头坏死的保髋治疗是医学界的难题。截骨保髋术(内翻截骨术与旋转截骨术)因为手术难度大、精确度要求高,开展较少。少数医院即使有条件开展截骨保髋手术,亦存在术前规划困难、截骨不愈合、术后头臼关系不匹配等问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基金资助下,项目组采用补肾活血汤联合虚拟现实技术引导下的截骨术个体化治疗股骨头坏死(详情见图1-3),取得较好疗效。

图1:补肾活血汤联合虚拟现实技术引导下的截骨术示意图

图2:虚拟现实(VR)技术进行截骨保髋的术前规划示意图

图3:补肾活血汤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机制图
2018年,由申报人牵头成立了全国30家医院参与的股骨头坏死专病联盟(图4)。同年,在中国关节外科学术大会暨第20届亚太关节学会年会和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年会上,沈计荣教授应邀分别就内翻截骨术与旋转截骨术发言(图5)。近 3年来,申请人的保髋研究成果先后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南京市中医药科学技术奖(2019年),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2020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0年)。申请人发表与股骨头坏死相关的学术论文56篇(SCI期刊论文9篇)。申请人参与制定多个股骨头坏死临床诊疗指南(中医正骨,2019;中华骨科杂志,2016;中华关节外科杂志,2016),培养相关领域的研究生10余名。

图4:由申报人牵头成立的全国30家医院参与的股骨头坏死专病联盟

图5:沈计荣教授于2018年在两次会议上就内翻截骨术与旋转截骨术发言
项目研究发现采用补肾活血汤联合虚拟现实技术引导下的内翻截骨术治疗合适的患者,尚未出现保髋失败,典型病例见图6。采用旋转截骨术治疗合适的患者,成功率约72.7%,典型病例见图7。目前,即使开展特别复杂的保髋手术(经股骨颈基底部旋转截骨术)联合中药复方,只需要治疗费(手术加器械加药品)1.5- 3万元。团队已在河南省中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海安市中医院等省内外3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该技术,节省医疗支出数百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图6:补肾活血汤联合 VR 辅助下经转子间弧形内翻截骨术的典型病例:患者男,39岁,双侧髋部疼痛2年。VR设计后,行双侧经转子间弧形内翻截骨术。术后坏死区转移至非负重区,截骨处愈合。

图7:补肾活血汤联合 VR 辅助下经股骨颈基底部旋转截骨术的典型病例:患者男,19岁,左侧髋部疼痛半年。VR设计后,行左侧外科脱位下股骨颈基底部旋转截骨术。术后坏死区转移至非负重区,截骨处愈合。
二、相关保髋技术研究进展介绍
立足三十余年临床经验,总结古今中外大量文献,沈计荣教授提出了基于中日友好医院分型的股骨头坏死阶梯化治疗方案(如图8),力求做到治疗的阶梯化、精准化、个体化。目前沈计荣教授及团队也在积极开展基于DCE-MRI评估股骨头血供变化,从而选择适合患者病情的术式,旨在提高临床疗效,典型病例见图9。(相关研究发表于《中国组织工程》杂志)。目前该研究正在进一步深入,以期推动股骨头坏死保髋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图8:基于中日友好医院分型的股骨头坏死阶梯化治疗方案

图9:顾X,男,35岁,双侧ONFH,双侧内翻截骨术后3年复查,动态增强核磁评估血供情况。DCE-MRI示双侧缺血灶仍存在,但未见异常高灌注,双侧股骨头血流灌注良好,提示无股骨头内不稳定,预后良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
本文是沈计荣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