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聊骨髓瘤
文章摘要: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疾病,常见于60岁以上的人群。本文介绍了骨髓瘤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该疾病。
1. 什么是骨髓瘤?骨髓瘤发病情况怎么样?
多发性骨髓瘤(也被简称为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来源的恶性疾病(可以理解为淋巴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恶性浆细胞在人体内持续增殖并且不受控制。在健康人群中,浆细胞能产生抵抗感染的正常免疫球蛋白,而骨髓瘤患者体内的恶性浆细胞会产生功能不良的大量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称为“M”蛋白),同时恶性浆细胞在骨髓中大量增生, 从而引起广泛骨质破坏、反复感染、贫血、高钙血症、肾功能损害等一系列临床表现并导致不良后果。骨髓瘤发病约占血液肿瘤10%,在很多国家是仅次于恶性淋巴瘤的第二常见的血液恶性肿瘤。骨髓瘤年发病率为(3~6)/10万,在不同地区和种族差异比较明显,亚洲人群发病率在(1~2)/10万左右。中国每年新发病人数约为2万人左右。80%的患者在60岁以后发病,近年来,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骨髓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对骨髓瘤发病机制和生物学行为的深入研究,多种有效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进入临床应用,骨髓瘤已成为一种治疗反应率高,可以获得深度、持久缓解的肿瘤,但目前仍然难以治愈。

(骨髓瘤发病过程)
2.骨髓瘤的病因与预防
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多发性骨髓瘤的病因,它可能与电离辐射、环境污染、接触毒物、慢性病毒感染(包括EB病毒、卡氏肉瘤相关的疱疹病毒)、慢性抗原刺激、遗传(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一级亲属中,该病的发病风险呈3~6倍增加)、基因突变或过表达(例如C-MYC、N-RAS或K-RAS或H-RAS等癌基因)等多种因素有关。另外也可能与一些细胞因子有关,IL-6为多发性骨髓瘤的生长因子。由于病因不明确,因此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避免感染致癌病毒是目前最好的预防方法。如有家族史,应定期做肿瘤早筛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2.骨髓瘤的常见症状和临床表现
骨髓瘤发病比较隐匿,很多症状与其他疾病容易混淆,在日常生活中若出现以下情况应提高警惕,并尽早到医院就诊排除是否为骨髓瘤:(1)不明原因的骨骼破坏,表现为骨质疏松、骨折、骨痛等,病变主要位于扁骨(腰骶椎骨、胸骨、肋骨疼痛),可为多发骨破坏。(2)持续的贫血症状:头晕、眼花、乏力、耳鸣。(3)不明原因的肾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急性肾衰等。(4)骨或骨外的软组织肿块,不明原因的肝、脾、淋巴结等器官肿大。(5)不明原因的抵抗力下降,反复感染。(6)不明原因的高钙血症及高尿酸血症等,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多尿,意识障碍,心律失常,肠鸣音见减弱等。

(骨髓瘤常见症状)
4.确诊骨髓瘤需要做的重要检查、检验
血常规、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血清蛋白电泳、血清免疫固定电泳、血清游离轻链检测、血生化检测(白蛋白、β2-微球蛋白、尿素、肌酐、乳酸脱氢酶、血钙、尿酸、肝肾功能等)、尿液检测(尿总蛋白、尿蛋白电泳、尿免疫固定电泳)。骨髓检查(骨髓活检、骨髓涂片、骨髓流式细胞学)、实验室的其他检查(免疫组化、病理复核、荧光原位杂交)、影像学检查(CT、MRI、PET/CT).

(骨髓穿刺检查,图片源自网络)

(PET/CT检查结果:左图为CAR-T治疗前多发骨质代谢异常,右图为CAR-T治疗后病情得到缓解,图片源自网络)
5.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
从理论上来说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但通过规范化治疗后大多数患者都可以长时间控制病情而不影响日常生活。目前治疗骨髓瘤的几大类药物、疗法包括: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卡非佐米、伊沙佐米)、免疫调节剂(泊马度胺、来那度胺、沙利度胺)、激素(地塞米松、泼尼松)、单抗类(CD38单抗)、小分子抑制剂(塞利尼索、维奈克拉)、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适合于小于等于65岁或大于65岁但身体机能状态较好的患者)、CAR-T细胞治疗、其他治疗(放疗、手术、支持治疗、临床试验)等。近年来,治疗骨髓瘤的新药和疗法不断增加,为复发难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上述药物或疗法绝大多数在中国已经上市,随着新的药物、疗法出现,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骨髓瘤无法治愈的难关终将被攻克。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图片源自网络)
本文是李亚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