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我二胎的凶手——弱精症
文章摘要:弱精子症是男性不育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本文介绍了弱精子症的病因、症状以及影响精子活动的因素。
陈善闻 许博雯
现在不是放开二胎生育了么,我媳妇一直怀不上宝宝,去医院检查说是有弱精症,不应该呀,我头胎都孕育下健康的宝宝,怎么现在就有弱精症呢?特别的疑惑,有没有遇到过类似情况的。
今天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弱精的问题~

一、什么是弱精症呢?
弱精子症是男性不育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据报道,因弱精子症而导致的男性不育占20%~40%。弱精子症病因较为复杂,治疗效果并不确切。弱精子症是指精液中精子前向运动百分率低于32%,其他精液参数参考值在正常范围,建议有2次及以上精液分析。弱精子症与少精子症或畸形精子症多同时存在,合称少弱精子症或弱畸精子症或少弱畸精子症。弱精子症患者的不育风险较精液参数正常者增加2~3倍,而少弱精子症或弱畸精子症患者增加5~7倍,OAT最高,约增加16倍。PR百分率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均和自然妊娠率呈正相关。分级仅反映PR百分率和TPMSC高低,并不能准确反映弱精子症严重程度和作为诊疗方案的明确依据。弱精子症的病因以及是否可以通过治疗恢复精子活力才是决定严重程度的关键。


二、如出现,会有哪些症状呢?
气血两虚症状:精子活力低下,或精子死亡率40%;性欲淡漠,举阳不坚;形体瘦弱,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食少腹胀,气短便溏;心悸健忘,头晕自汗。舌淡苔白,或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肾阳不足症状:精液不液化,或化而不全,内有凝块或胶冻样块;阴囊及睾丸发凉或冷感;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或沉弦或细弱。
血瘀清淤症状:精液不液化,小腹及会阴部有固定性疼痛或隐痛;肝肿大或脾肿大。舌质紫暗,或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肾气不足症状:精子活力低下,或死精子率40%;举阳不坚,射精无力;早泄,遗精,性欲淡漠;腰膝酸软,疲乏无力;头晕耳鸣,畏寒肢;自汗淋漓,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弱。

湿热下注症状:阴茎温热弛长,勃起不坚;阴囊湿热,口苦粘腻不爽,渴不欲饮;小便热赤涩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肝郁血瘀症状:精子死亡率高,或精子活力低下;会阴部或少腹刺痛;面色灰黯,口唇色紫;胸胁胀痛,抑郁善怒;耳鸣耳闭。舌质紫黯,脉弦,或涩滞不畅
三、哪些情况会影响精子活动低呢?
感染:附睾、输精管、精囊和前列腺等生殖道或生殖腺体的急慢性炎症都可降低精子的运动能力。感染对精子活力的影响可以是多方面的。微生物对精子的直接作用,如支原体可以吸附于精子的头部、中段及尾部,使精子作前向运动时,流体动力学阻力加大,运动速度减慢,影响精子活力及穿透卵细胞的能力。此外,支原体可造成部分精子膜缺损甚至膜结构破坏,影响精子的受精能力。大肠杆菌可通过自身的受体与精子发生结合降低精子活力;微生物对精子的间接作用,可以通过产生或释放毒性物质,支原体在生长过程中产生NH3对精子有直接毒性作用。大肠杆菌可产生精子制动因子。感染造成精子活力下降还可以通过改变精浆pH值来达到,当pH值低于7或高于9时,精子活力下降明显。急性附属性腺炎症或附睾炎症病人,pH多偏碱,而慢性附属性腺炎可使pH值低于7以下。此外,炎症引起的精液中白细胞增多,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的原因导致精子运动的下降。前列腺炎引起精子活力不足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除微生物、白细胞、pH值等因素外,还可能与锌的障碍有关。

精液液化异常:精液不液化或粘稠度高是引起男性不育的病因之一,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可能是通过影响精子的运动能力而导致不育。精液不液化的精浆中可见到细长的纤维蛋白并相互间网织使精子活动的空间减少,精子被牵制,同时还见到粗纤维被许多的细纤维连接成网络,这些可能是机械性限制精子前向运动的原因。有研究曾对不液化精液标本体外单独使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时发现,当精液由不液化变为液化状态时,精子活率和前向运动能力明显提高,用糜蛋白酶也获得相同效果。

免疫因素:抗精子抗体(AsAb)可以从几个不同途径影响精子的受精功能。对精子的活力影响可能是AsA b与精子的尾部结合,精子的活力受到妨碍,运动能力下降,穿透能力也差,这已通过针对精子尾部存在抗精子抗体时,穿透宫颈粘液的能力明显下降而得到了证实。有学者用AsAb阳性血清和人精子接触,观察到一种所谓精子的“颤动现象’(shaking phenomenon)主要是精子的头部和整个尾部结合了抗精子抗体,精子的前向运动受抑,但存活率无明显变化。
精索静脉曲张、睾丸结核、睾丸萎缩(病毒性腮腺炎引起)、睾丸肿瘤等可造成继发性睾丸生精障碍:精索静脉曲张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在原发性不育患者中发病率为35%,继发性不育患者中发病率为75%。这个疾病治疗方案非常成熟,效果也不错,主要通过手术治疗。现在我们开展的精索静脉显微结扎术,基本与国际最先进接轨,创伤小,恢复快。部分患者害怕手术,其实大可不必。

本文是陈善闻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