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直肌分离的新近认识:来自欧洲疝学会2021年指南的解读

| EHS Guideline for rectus diastasis 2021 (腹直肌分离EHS指南2021年版)
2021年10月,国际知名疝学会——欧洲疝学会(European Hernia Society,以下简称EHS)发布了腹直肌分离(Rectus Diastasis,以下简称RD)的最新诊治参考意见。全文以指南(Guideline)的形式发表于《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杂志,DOI索引号为10.1093/bjs/znab128。该指南由EHS的8名外科资深专家制定。他们通过对RD新近文献的复习、归纳和讨论,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腹直肌分离诊治关键问题的共识意见,供全球疝外科同行和RD病友参阅,以期共同提升RD的诊治疗效。
袁医生从事疝与腹壁外科各类疾病的诊治近10年,对腹直肌分离的诊治颇有心得,完成相关手术治疗20余例(微创手术比例约80%)。本人也是EHS资深会员(2020年受邀加入),现结合EHS2021版指南和个人经验,将该病的最新诊治指南(共识)翻译并整理如下,以供感兴趣的朋友阅读。特别欢迎与我线上交流或线下咨询。
初识腹直肌分离

| 腹直肌分离的可能表现(最左为正常,图来自网络)
腹直肌分离(RD)为腹壁中线薄弱、缺损诱发的腹壁外形改变,多合并腹壁疝、腹部核心肌群力量受损导致的姿势不稳、活动受限等不适症状。RD好发于妊娠期女性、重体力工作者和高龄患者。临床表现多为脐下可感知的中线凹陷、薄弱、甚至缺损,平躺时可将2~3个小指插入薄弱区域。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感知宽度渐增,同时伴有可复性包块出现(合并腹壁疝)。
RD本质为腹壁解剖结构的物理性破坏,手术修复是目前治愈该病的唯一有效措施。袁医生强调:现有的所有非手术治疗都只是缓解措施,无法根治该病。
腹直肌分离的若干关键问题
本次EHS更新的指南就RD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回复。虽然多数问题是依据现有的相关文献得出,但限于文献质量、证据级别、研究局限等因素,回复意见仍需要长时间地考究与验证,请各位朋友谨慎参考。临床诊治时仍需结合个体化情况进行疾病的诊治(特此说明)。
问题1:何谓腹直肌分离?
(KQ1: What is the definition of RD?)

| RD外观改变(A-轻 → B-重,图片来自网络)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尚无RD的准确定义。RD的表现为两侧腹直肌的分离、腹中线外观的改变,多为腹中线区的凹陷或范围不一的鼓包,严重者可见腹腔内肠管外形。RD原因为腹白线的薄弱、增宽、甚至缺失。目前诊断RD须满足腹直肌分离的宽度超过2cm(腹白线缺损的最小宽度不低于2cm)。
- 证据级别:低(仅供参考) | 推荐强度:强(专家普遍认可)
问题2:腹直肌分离最合适的确诊检查是什么?
(KQ2: Which modalities are most suitable for diagnosis and assessment of RD?)
临床上,确诊RD并不难,疝专科医生通过认真查体和“插手指”试验基本可以100%确诊。RD的准确诊断多采用腹壁超声或量尺测量“两侧腹直肌”内侧缘的最大宽度(至少超过2cm)。临床一般不建议使用腹部CT检查辅助诊断,除非病人合并了腹壁疝或有明确的手术指证(协助手术方案的制定)。
- 证据级别:低(仅供参考) | 推荐强度:弱(专家各持己见)
问题3:腹直肌分离的分类标准有哪些?
(KQ3: What are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s for RD?)
至今,RD的分类或分级并无统一的标准,临床上也没有辅助RD治疗决策的分级系统。为此,EHS专家组结合现有文献和个人经验,制定了一套分级RD的初步方案(下图1所示),其临床效力有待后续临床试验的论证。

| EHS RD分级标准 2021年版
该分类标准主要依据:腹白线缺损宽度(width)、产后状态(Post-pregnancy status)、是否合并腹壁疝(concomitant hernia status)这三个指标进行RD的分类。临床治疗时,医生应重点参考分离宽度和合并疝的情况制定最适合的个体化方案。
- 证据级别:低(仅供参考) | 推荐强度:强(专家普遍认可)
问题4:腹直肌分离的相关症状有哪些?
(KQ4: What symptoms are associated with RD?)
RD合并的不适症状多种多样,并不典型。临床观察发现,RD分离宽度并不与不适症状的程度成正比。多数不适表现为患者外形改变(body image impared)诱发的焦虑、腹部核心肌力下降导致的姿势不稳(core instability)或活动受限。
- 证据级别:低(仅供参考) | 推荐强度:弱(专家各持己见)
问题5:腹直肌分离治疗疗效的评价指标有哪些?
(KQ5: Which outcome measures should be used to evaluate treatment for RD?)
很遗憾,有关RD治疗后疗效的评价指标十分有限,目前也缺乏相关的研究。专家认为,动态监测两侧腹直肌内侧缘的宽度变化是评估RD治疗疗效的客观指标。然而,该测量值与临床治疗效果的关联度并不清楚。对病人来说,体态和腹部核心的稳定性的改善才是最重要的临床评价维度。临床上也采用一些简短的36量表或体态变化的问卷进行疗效追踪。
为了准确评价RD治疗的远期疗效,专家推荐基于上述两个重要维度开展更多临床研究进行论证。
- 证据级别:低(仅供参考) | 推荐强度:弱(专家各持己见)
问题6:腹直肌分离是否有一些非手术的治疗方案?
(KQ6: Are there non-operative treatment options for RD?)
很遗憾,有关RD非手术治疗的有效证据并不多,零星有效的保守治疗方式以物理治疗为主。虽然可用的理疗方式对减缓腹直肌分离有一定帮助,但并不能作为临床医生推荐的常规保守治疗方式(有效性有待进一步论证)。
- 证据级别:中(个别报道) | 推荐强度:弱(专家各持己见)
问题7:单纯腹直肌分离推荐何种手术方案?
(KQ7: What are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ptions in patients without concomitant hernias?)
单纯RD,即并不合并腹壁疝,可以采用重叠缝合腹白线(白线折叠术)的手术方法进行RD的外科治疗。手术可通过开放术式或腹腔镜微创术式完成,补片是否需要放置尚未形成共识。受限于相关临床研究的数量、质量有限,有关缝合线材、缝合技术的选择也未有定论,主要以主刀医生的手术偏好和病人的一般情况决定。
- 证据级别:低(仅供参考) | 推荐强度:弱(专家各持己见)
问题8:腹直肌分离合并脐疝或白线疝的理想手术方案是什么?
(KQ8: What is the optimal treatment of rectus diastasis with concomitant umbilical or epigastric hernias?)
参考欧洲疝学会和美国疝学会对脐疝和上腹壁疝的治疗指南,当RD合并腹壁疝时,手术治疗推荐使用补片同期修补。单纯腹直肌前鞘的缝合或折叠对合并的小疝(疝环宽径<1cm)的RD应该足够,但文献报道最多的手术方式还是内镜辅助的经腹壁腹白线折叠缝合+腹直肌前鞘补片修补(Onlay)。
- 证据级别:低(仅供参考) | 推荐强度:弱(专家各持己见)
问题9:腹直肌分离修补术后管理有无特别有效的措施?
(KQ9: Is there a role for specific postoperative management of RD repair?)

| 腹带(腹部约束带)的正确佩戴 (图片来自网络)
佩戴腹带(Abdominal binders)是临床最常使用的RD修补术后护理措施。临床上,医生多建议RD术后坚持佩戴腹带(白天佩戴,卧床解开)至少3个月。持续佩戴腹带可协助病人早期活动、减轻术后疼痛,对降低心理焦虑也有一定作用。然而,临床观察发现其对预防术区血清肿或改善肺功能并无帮助。放眼世界,各地使用的术后康复措施也不尽相同,是否对预防RD复发的研究也十分有限。除推荐使用腹带外,本次指南并未形成更多术后管理的推荐措施。
- 证据级别:非常低(仅供知悉) | 推荐强度:弱(专家各持己见)
袁医生结语
文末,EHS的专家组也坦言本次指南的更新受限于极其有限的RD研究与参差不齐的研究质量,很难就RD的诊治关键问题进行更强有力的解答。多数意见还需要后续临床研究的验证,也期盼更多RD病人和疝专科医生能够加入RD诊治的研究之中,通过亲身的经验、合理的临床研究不断提升对RD这一疾病的诊治水准。
袁医生真诚希望深受RD困扰的病友可以从中获取有用信息,尽快走出该病阴霾,重新回归到健康的工作、生活之中。
欢迎有需要的腹直肌分离病友来我的线下门诊找我面诊。到时,我将为了评估病情、提供最适合的治疗方案。以下是我的线下门诊信息,敬请留意!
- 周四上午 8:00~12:00 | 周六上午 8:30~11:30
- 中山一院 1号楼5楼 外科教授门诊(9:30后可现场加号)
- 请关注“中山一院”公众号或登录“中山一院”APP 进行门诊预约
- EHS - 欧洲疝学会
- RD - 腹直肌分离
- TDH 分类 - T 时程,D 分离距离(宽度),H 疝(Hernia)
- “腹直肌分离”常见问题解答 @好大夫科普号
附录:
1、缩写词含义
2、袁医生往期相关科普文章
袁玉杰医生,写于@广州珠城XX2901
2022-12-29(更新发布于2023-01-27)
本文是袁玉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