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局部治疗联合靶免治疗在晚期肝癌中应用(靶向药物-多纳非尼)
文章摘要:介入治疗是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治疗最主要的手段,多纳非尼是新一代抗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靶向药物,通过与索拉非尼头对头一线治疗不可手术切除HCC 的Ⅱ/Ⅲ期临床研究,业已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均优,耐受性和依从性亦好,值得在临床上积极推广应用。
介入治疗是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治疗最主要的手段,包括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肝动脉灌注化疗、局部消融治疗和选择性内放射治疗等,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延长生存期。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代表的肝细胞癌系统性治疗近年取得明显进展,尤其是靶向和免疫联合治疗呈现出显著疗效,而局部介入治疗联合靶向和免疫治疗正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发现药物联合治疗优于药物单一疗法,局部联合系统治疗的 ORR 以及转化切除率较系统联合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因此,在患者的器官功能能够耐受的情况下,可以尽可能选择多模式、高强度的联合治疗方案,如 HAIC/TACE+靶向+免疫治疗的三联方案。此外,更低的肿瘤进展率、更快速起效、更深的缓解程度、更久的病灶持续缓解时间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可能为转化治疗带来更多的受益。
多纳非尼是新一代抗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靶向药物,通过与索拉非尼头对头一线治疗不可手术切除HCC 的Ⅱ/Ⅲ期临床研究,业已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均优,耐受性和依从性亦好,值得在临床上积极推广应用。临床上使用很多患者,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具体病例如下。
病例1: 治疗前

肝内多发结节及肿块,最大径14.4x8.4cm,增强扫描强化明显;AFP 60500ng/ml.
2周期 介入+多纳非尼+免疫治疗后复查:

肝内多发结节及肿块,较前明显缩小,最大径7.4x6.1cm,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AFP 103ng/ml.
病例2:治疗前

肝内多发低密度灶,边缘模糊,大小不易测量,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匀,伴有腔静脉癌栓,腹膜后淋巴结转移,AFP 大于60500ng/ml.
4周期 介入(TAE+HAIC)+多纳非尼+免疫治疗后复查:

肝内多发低密度灶,肿瘤较前明显缩小,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匀,腔静脉癌栓退缩,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较前缩小,AFP 10 ng/ml.
本文是李金鹏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