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张庆彬
张庆彬 副主任医师
医生集团-广东 心理咨询科

常见人格障碍的特征和分类

826人已读

文章摘要:本文介绍了人格障碍的一般定义、特征和分类,包括A组的奇异-古怪性人格障碍和B组的戏剧化-情绪性人格障碍。

常见人格障碍的特征和分类

人格障碍的一般定义

人格:个体感知、感受、思考自我和关键并与之相联系的持久模式。

人格特质:人格的一个突出方面,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的相对一致性,比如开朗、有同情心等。

人格的主导理论是五因素模型,大五人格因素,包括神经质(负情绪性)、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人格障碍的一般诊断标准规定(DSM-5):个体的人格模式必须明显偏离其所处文化的期望,表现为看待自身、他人或事件的方式;情绪体验和表达;人际功能;和/或冲动控制。个体的人格模式必须具有跨情境的普遍性和缺乏弹性,跨时间的稳定性,首次发作于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且导致明显的痛苦或功能损害。个体的长期功能模式也不能被其它精神疾病、物质使用或躯体疾病的表现或后果来更好的解释。

A组:奇异-古怪性人格障碍

A组人格障碍其行为于精神分裂症个体的行为相似,但前者一般能在更大程度上维持自己对现实的掌控。他们可能会显得偏执、言谈方式古怪难以理解,有人际关系问题和异常的信念或感知体验,但还没有到妄想和幻觉的程度。部分学者认为分裂型人格障碍应归属为精神分裂症谱系。

1.偏执型人格障碍 - 多疑

该特征表现为对他人的不信任和猜疑,比如把他人的动机解释为恶意的。被诊断为此障碍的人深信其他人长期试图欺骗或剥削他们,他们过分担忧被其它人伤害或虐待,对证实他们怀疑的证据过度警惕。他们通常是敏锐的环境观察者,能够注意到大多数人错过的细节信息。

一般人群中能够被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口比例在0.7%-5.1%之间。被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产生许多临床障碍,包括抑郁症、焦虑障碍、药物滥用或精神病发作。

偏执型人格障碍在有精神分裂症个体的家族中更常见。该障碍具有遗传特征。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拥有一种潜在的信念,认为其他人都是不坏好意和欺骗性的。

该类患者通常会因为抑郁或焦虑的重度症状就医。治疗偏执型人格障碍非常困难,患者配合程度很低。认知治疗的重点在于提高个体在处理困难事情上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减少他们对其他人的恐惧和敌意。

2.分裂样人格障碍 - 冷漠

该特征表现为社交关系的脱离和人际交往中情绪表达范围受限的普遍模式。他们似乎对发作亲密关系的机会漠不关心,不能从家庭或社交互动中获得任何快乐。他们的正性情绪体验和表达非常地下,尤其对与他人发生性行为的兴趣相当有限。被诊断为此障碍的人经常对他人的评价显得无所谓,几乎没有什么活动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该类障碍非常少见,只有大约0.8%-1.7%的成年人会在一生的某个时期表现出这种障碍。报告的男性数量多于女性。分裂样人格障碍具有遗传特征

分裂样人格障碍的心理疗法重点是提高来访者对自身感受的认识,以及提高社交技能和增加社会接触。

3.分裂型人格障碍 - 古怪,与精神分裂症相似

该特征表现与精神分裂症相似,倾向于社会退缩、情绪范围受限,并且在人际交往中感到不适。他们在童年时期就表现的被动、缺乏社交以及对批评过度敏感。其突出特征是认知和知觉扭曲,以及行为古怪和反常。其特征一般可分为四类:1)偏执和猜疑;2)牵连观念,个体倾向于认为偶然事件和环境对自己有特殊意义;3)与文化不相关的古怪信念和魔幻思维;和4)除幻觉之外的错觉

总人口患病率3.9%(2009)。报告的男性比女性更为常见。该障碍遗传特征很高,分裂型人格障碍在精神分裂症的一级亲属中常见得多。很多学者认为分裂型人格障碍是精神分裂症得轻度形式。分裂型人格障碍表现出与精神分裂症相似的认知缺陷,其个体也有几个脑区的多巴胺含量异常偏高。

治疗分裂型人格障碍使用的药物与治疗精神分裂症相同。认知治疗的关键在于教来访者在环境中寻找支持其想法的客观证据,进而达到放弃那些古怪的想法。

B组:戏剧化-情绪性人格障碍

被诊断为戏剧化-情绪性人格障碍的人会做出戏剧化和冲动的行为,并且经常不考虑自身及他人的安全。例如,他们可能会做出自杀或者自我伤害的行为,他们也会对其他人做出敌意甚至暴力行为。这组人格障碍的核心特征为缺乏对其它人的关心。

4.边缘型人格障碍 - 失控

此障碍的根本特征为同一性和人际关系的根本缺陷。其个体的自我概念不稳定,有时极度自我怀疑,有时又极度自负,伴随着需要他人来支持其自尊。DSM-5诊断标准: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感情不稳定以及明显冲动的普遍模式,始于成年早期。其症状包括失去控制的情绪,不稳定的人际关系,身份或同一性紊乱,担心被遗弃,自我伤害行为,冲动,并时常伴随抑郁、焦虑和愤怒。

5.9%的人能被诊断为边缘性人格障碍。报告女性多于男性。具有遗传特征。神经成像显示其杏仁核和海马个体比常人体积更小。最有效的药物是心境稳定剂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在情绪调节方面有根本性的缺陷。他们对环境中的负性情绪刺激高度注意,他们的记忆倾向于更消极,更易对情境做出负面偏见的解释。患者童年时可能存在不稳定性、被忽视和父母罹患心理障碍的情况,有些童年可能遭受过身体或性虐待。精神分析学家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一直没有学会清晰的区分哪些是他们对自我的看法,那些是别人对他们的看法,这使得个体对其他人关于他们的看法以及被遗弃的可能性过度敏感。

辩证行为疗法对边缘型人格障碍治疗具有积极作用,请参考《了解并预防自杀》。情绪预测能力和问题解决系统训练(STEEPS)是对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一种团体干预,它将认知技术(质疑非理性和适应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技术(处理自我管理和问题解决)结合起来,效果不错。

心理动力学治疗也显示出积极效果,包括1)移情焦点治疗,利用患者和治疗师之间的关系来帮助患者对他们自身及其人际关系形成更真实和更健康的理解;2)基于心智化疗法,利用患者与治疗师及其他人的关系来展示患者关于自我和他人的主观意识的其它视角,试图借此帮助患者理解这些不同的视角。

5.表演型人格障碍 - 博眼球

该类特征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相似,包括迅速变化的情绪和强烈、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不同的是,该类障碍个体在任何情境下都想称为人们注意的焦点,更倾向于赞美式关怀混合引人注目,可能过度信任别人或被他人影响,尤其是强大的权威人士。其个体追求他人的关注,其行为表现出高度的戏剧化(例如好交际,夸张的情绪表达)和公然的性诱惑,并夸大的强调自己外表的吸引力。在别人看来,他们自我中心、肤浅、不能延迟满足、苛求且过度依赖。

患病率为1.84%(2004),报告女性比男性更多。该障碍个体更倾向于分居或离婚。该类人群自杀风险也较高。具有一定的遗传特征。

心理动力学治疗的重点在于揭示患者被压抑的情绪和需要,并帮助他们用社会更加认可的方式来表达这些情绪和需要。认知治疗的重点是识别来访者认为他们不能自己发挥功能的假设,并帮助他们形成不依赖他人赞同的人生目标和计划。

6.自恋型人格障碍 - 救世主

该类特征类似于表演型人格障碍,不同点在于,自恋型人格障碍不依赖别人的赞同,而依赖于他们膨胀的自我评价。个体充满了自我重要性的想法以及对权利和成功的幻想,自认为比大多数人更优秀。在人际关系中,他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意愿,有权对其他人提出要求,忽略和贬低其他人的需要和愿望。自恋型人格在崇尚个体的社会相对容易取得成功。

7.7%的男性和4.8%的女性可被诊断为自恋型人格障碍(2008),随着文化倾向的发展,自恋型人格障碍个体有增加的趋势。

心理动力学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症状是情绪管理和自我观念的适应不良策略导致的,个体在儿童期未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认知理论认为儿童期重要他人的纵容和高估,导致一些自恋型人格障碍个体对其自我价值形成不现实的积极假设。

个体一般不会寻求治疗,除非抑郁或有别的严重人际关系问题。 通过强调合作性的治疗取向,治疗师使用认知技术来教来访者质疑其最初的自我夸大的情境解释方式,以此帮助他们形成对自身能力更加现实的期望,并对他人的需要更加敏感。

7.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 恶人(害人害己不自知)

建立积极人际关系的能力受损,侵犯他人基本权利和违反主要社会规范及价值观的行为倾向,以及为满足私欲不择手段。这类人具有欺骗性,为了个人利益或享乐反复的撒谎或欺诈他人。一个显著特征是冲动控制能力差。这类人对挫折缺乏承受力,行为常冲动,并且明显不关心自己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他们常常冒险,追求刺激而无视危险。他们很容易变得厌烦和焦躁不安,不能忍受日常事物的单调乏味,或者坚持婚姻或工作中日复一日的责任。经常移情别恋。

该障碍是最普遍的人格障碍。人群中多达4.1%的人都曾经倍诊断为该障碍(2008)。男性诊断出该障碍的可能性远高于女性。多达80%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滥用物质。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的成年人一般从童年起就表现出对社会规范的漠视和反社会的倾向,并且大多数在青少年中期就被诊断为品行障碍,可参考《品行障碍的特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具有慢性病程,但随着个体年龄的增加,尤其在40岁之后,可能变得不太明显或缓解。

大量证据证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受遗传影响。最可能涉及反社会性的基因是那些与控制冲的的5-羟色胺系统功能有关,以及寻求和加工奖赏的多巴胺系统功能有关的基因。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一般在言语技能和大脑执行功能方面也有缺陷,包括保持精神集中的能力、抽象推理、概念和目标形成、预测和计划能力、规划和发起有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方式的能力。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的冒险、无惧和无法从惩罚中学习的特点,也与唤醒水平低有关系。长期处于低唤醒水平,会导致个体主动寻求刺激。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与童年期的不幸和虐待有一定相关性。

一般的心理疗法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用处不大。临床医生侧重于帮助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控制其愤怒和冲动的行为,方法是识别诱因和找出替代的应对策略。锂制剂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被证明有效,在控制患者的冲动和攻击行为方面。

C组:焦虑-恐惧性人格障碍

表现为慢性的焦虑感和恐惧感,以及意图回避空间情境的行为,视恐惧对象不同,可分为回避型、依赖型和强迫型。可参考《直面内心的恐惧- 四类恐惧型人格解读》。


8.回避型人格障碍 - 自卑而孤僻

个体自尊低,容易感到羞愧,对于别人的批评感到极度焦虑,他们尽量避免与其他人交流,易减少被批评的可能。典型的病理人格特质为负性情感和分离。当必须和别人交流时,表现得拘谨、紧张,并且对可能的评价或批评信号极度敏感。容易感到抑郁和孤独,虽然他们可能渴望和其他人建立关系,但他们感觉这种关系是没有价值的,并自我孤立起来。

2.4%的人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障碍,女性多于男性。该类患者容易产生持续性的抑郁障碍,包括重性抑郁和重度焦虑的交替发作。回避型人格障碍和社交焦虑障碍可能是同一种障碍的不同形式。具有一定的遗传特征。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有时被用来治疗。

认知理论认为,回避型人格障碍个体发展出功能失调的信念,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这是生命早期被重要他人拒绝的结果。他们倾向于低估自己从他人那里得到的正性反馈。

认知行为疗法重点在社交接触,社交技能训练,以及质疑个体对自身和社交情境的负性自我思维。

9.依赖型人格障碍 - 自卑而讨好

个体的交际的焦虑来源于渴望得到他人的关心,而不是担心受到批评。个体渴望得到其他人的关心和爱,致使他们否认任何可能令他人不悦并导致分歧的自身想法和感受,屈服于极不合理或令人不悦的要求,极度的依附于他人。个体只有处在人际关系中才能发挥功能,为了获得关心和支持而过度迁就他人。十分害怕失去人际关心的支持,害怕必须承担责任,为了维持关系,他们宁愿被利用或者虐待。

终生患病率0.49%(2004),报告女性人数多于男性。常常会伴随抑郁和焦虑障碍。遗传特征较高。

认知理论认为依赖型人格个体具有与他们的依赖需要相的夸大和顽固的信念,如“我是穷困的和软弱的”正是这类信念驱使他们做出依赖行为。

与其它障碍不同,依赖型人格障碍经常寻求治疗,是心理咨询的主要收入贡献之一。心理动力学疗法常常通过检视他们与治疗师的关系风格和解释移情过程,从而帮助来访者洞察他们与其照料者相处的早期经历,该经历导致了他们的依赖行为。非指导性疗法和人本主义疗法有助于培养依赖型人格障碍个体的自主性和自信。行为治疗重点在于增加自信行为并减少焦虑,认知治疗重点在于质疑来访者需要依赖别人的假设。

10.强迫型人格障碍 - 完美主义

强迫型人格障碍个体将他们的自尊建立在效率和实现不合理的高目标的基础上。他们是强迫性的;沉湎于规则、细节和秩序;过度追求完美。他们倾向于即使方法不对,也顽固坚持,致使他们体验到负性情感。他们难以欣赏他人或忍受他人的怪癖。与强迫症不同的是,强迫型人格障碍个体以一种更加普遍的方式与外界互动,而强迫症往往只表现出具体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最普遍的人格障碍,7.9%的人符合诊断标准(2004)。该障碍个体容易产生抑郁、焦虑和进食障碍。大部分强迫症个体不会有强迫型人格障碍。认知学者认为强迫型障碍个体有类似这样的信念,如“瑕疵、缺陷或错误是无法容忍的。”

行为疗法被证明有效,重点在于减少他们的强迫行为。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张庆彬
张庆彬 副主任医师
医生集团-广东 心理咨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