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颅咽管瘤的那些事
文章摘要:颅咽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起源于垂体到下丘脑之间的垂体柄。本文介绍了颅咽管瘤的分类、症状及治疗。
颅咽管瘤起源于垂体到下丘脑之间的垂体柄,是一个良性肿瘤。1932年cushing教授指出颅咽管瘤是最困扰神经外科医生的颅内肿瘤,至今仍是最大挑战!颅咽管瘤占颅内肿瘤2%-5%,儿童颅内肿瘤的第二位。5年生存率为54–96%,10年生存率40–93%,多见于东亚和非洲。
颅咽管瘤分为两类:成釉上皮型:菜花状,约90%钙化,增强,囊变,5-15和40-55岁两个发病高峰。症状:视力受损,头痛和内分泌缺陷。残存于Rathe囊的上皮细胞CTNNB1基因突变引起。乳头型颅咽管瘤:实性,很少囊变及钙化。40-55岁。症状:头痛和下丘脑症状,精神病改变。残存于结节漏斗部 Rathe囊的上皮细胞突变基因BRAF-V600E 。
不同解剖部位的颅咽管瘤可以是囊性的、实性的或囊实性。还有部分肿瘤可能会出现钙化,它主要发生在鞍区,可以在鞍内、鞍上、鞍后、三脑室内部生长,甚至可以侵袭到所有这些区域。根据肿瘤大小、质地、生长方向、部位,分为各种类型的颅咽管瘤;根据解剖部位分为鞍内、鞍上、三脑室内。病变的起源及部位决定周围的重要解剖结构,包括视神经、垂体柄、下丘脑、还有颈内动脉的分支,基底动脉的分支。这些周围的所有的这些结构都很重要,视神经跟视力有关系,垂体柄跟内分泌有关系,下丘脑决定病人认知能力和术后内分泌功能。颈内动脉,基底动脉,这些大血管的损伤都将是致命性的。
颅咽管瘤虽然是一种良性病变,但它与内分泌息息相关,由于起源于垂体柄,与人体的生存相关的各种激素关系密切,周围这些重要结构,决定了手术风险较大。颅咽管瘤对放疗化疗不敏感。目前唯一的主要有效治疗方式就是手术。从肉眼手术到显微镜时代,对颅咽管瘤手术治疗效果有极大的提升。随着内镜设备的提高,目前经鼻内镜手术是绝大多数颅咽管瘤首选的最好的手术方式。手术目的就是全切肿瘤,同时保护周围的重要结构,重视神经保护,下丘脑保护以及保护周围血管,还有垂体柄保护,也是手术的难点。
本文是王海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