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玻璃体腔注药术-眼底病患者的福音
文章摘要:玻璃体腔注药术是一种通过微针将药物注射到玻璃体腔内的治疗技术,具有药物作用针对性强、治疗效果好、微创安全等优势。
玻璃体腔注药术,俗称“眼内打针”,是一种通过微针将药物注射到玻璃体腔内的治疗技术,与其他给药途径相比,药物作用针对性更强,可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有药物起效速度快,增强治疗效果,降低全身毒性反应,微创更安全的优势,在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各种血管疾病及引发的黄斑水肿、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及葡萄膜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为了解决眼底病患者“预约困难、流程繁琐、等待时间久”的问题,我院成立了“一站式玻璃体腔注药中心”,对全院玻璃体腔注药患者进行统一收治、集中管理,极大缩短了患者等待注药时间,一站式诊疗服务,从诊断到完成注药(不超过24小时),拥有国内最全的眼内注射药物,包括抗VEGF药物(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康柏西普等)、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氟轻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抗病毒药物(更昔洛韦)、抗生素(头孢他啶、万古霉素)等等。
目前玻璃体腔注药术主要适应症包括: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瘤、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黄斑水肿或新生血管、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及葡萄膜炎等等。
完成玻璃体腔注药后要保持眼部清洁,避免感染,术后3天眼睛避免进脏水,避免剧烈运动,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术前术后规范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按照医嘱定期复诊。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眼前黑影漂浮,可能是药物在玻璃体腔飘动或气泡引起,通常1周内吸收消失,术后出现白眼球发红,无其他不适,可能是结膜下出血,一般可自行吸收。如果术后一旦发生明显眼红、眼痛、视物模糊,怀疑眼内感染则需及时到院就诊。
本文是郭银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