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以控制的高血压-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
文章摘要:肾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由动脉硬化引起,会引起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和肾功能减退。本文介绍了肾动脉狭窄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肾动脉狭窄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硬化,主要见于老年病人,约占肾动脉狭窄患者的80%,另外20%肾动脉狭窄的病因常见于大动脉炎及肾动脉纤维肌发育不良,主要是年轻女性病人居多。
肾动脉狭窄会引起的难以控制高血压,其病人特点是发病年龄偏轻,40岁以下,病情发展较快,55岁以上者原有长期的高血压突然加重,原有的降压药物难以控制血压,需要增加降压药物的剂量及种类。这种肾动脉狭窄引起的高血压早期表现就是高血压难以控制,由于肾脏对缺血敏感,所以很快就表现为肾功能减退,出现夜尿多,尿比重及渗透压减低,进一步肾小球功能受损硬化萎缩,表现为血肌酐增高,肾脏萎缩。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引起颈动脉、脑动脉、心脏冠状动脉以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只有尽早解除肾动脉狭窄或阻塞,病变血管重新通畅后,高血压才可被控制,肾功能减退才可以好转。
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需要做哪些检查来诊断病情?
首先需要完善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早期发现肾动脉狭窄并测定肾脏血流速度,简单易行又无创,同时还能观察到肾脏有无萎缩。
其次,如果彩超发现肾动脉狭窄或肾脏萎缩了,可以继续完善肾动脉CTA或MRA检查,也就是增强CT或MRI。增强CT扫描比核磁共振快速,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可达98%和94%,在门诊即可完成
然后,需要做核素肾血流图检查,用于检测肾脏分肾功能,评估肾功能受损情况,为治疗肾动脉狭窄提供依据。
最后,入院进一步做肾动脉造影术。肾动脉造影是诊断肾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可反映肾动脉狭窄的部位、范围、程度、病变性质、远端分支及侧支循环情况,并可以通过测压导丝测量狭窄近端及远端动脉压力变化,可观查肾脏形态和功能改变,可以决定是否需要做肾动脉成形术(球囊扩张或者支架)。
肾动脉狭窄引起的难以控制高血压需要介入支架治疗,内科药物治疗能帮助控制高血压,改善症状,同时也是维护支架后长期通畅率必要保障。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降脂药物都是延缓全身动脉硬化进展的常用药物,降压药物种类很多,单侧肾动脉狭窄呈高肾素者,现常首选ACEI或ARB类降压药物,但是必须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以免血压下降过快过低。双侧肾动脉狭窄者肾功能不全者应禁服上述药物。为有效控制血压,常需内科多种降压药物配伍应用。

右侧肾动脉重度狭窄支架前

右侧肾动脉重度狭窄支架后

右肾动脉狭窄支架前测压导丝测压

右肾动脉狭窄支架后测压导丝测压
本文是郭宏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