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详解黄斑裂孔怎么治?
文章摘要:黄斑裂孔是一种视网膜疾病,会导致视力下降,本文介绍了黄斑裂孔的形成、诊断和手术治疗。
黄斑裂孔是什么,对视力的影响?
黄斑处于人眼的光学中心区,约5-6mm范围。是视力轴线的直接投影点,负责15-20度的中心视野,执掌中心视力、精细形觉。
黄斑的中心1.5mm凹陷部分为黄斑中心凹(fovea),多层的神经节细胞,较高密度的视锥细胞和较低密度的视杆细胞,较厚的外丛状层(Henlen纤维)。黄斑中心凹凹陷底部直径0.35mm的区域为中心小凹(foveola), 该处为视网膜最薄的区域,仅有高密度的锥细胞和Muller细胞,最容易断裂,形成大小为0.35mm的黄斑裂孔,直接导致视功能的损伤,患者视物变形,视力下降到0.3以下。如果黄斑裂孔的直径超过0.35mm,达到0.65mm以上,则患者视力进一步下降至0.1左右,并丧失中心精细视力。
黄斑裂孔的诊断依据眼底检查和OCT成像。下图截取自网络。

图示正常 右眼黄斑中心凹(fovea)

图示 A 左眼黄斑裂孔(黑色箭头),B OCT 剖面图示 黄斑全层断裂(白色线)
黄斑裂孔形成的病因?
黄斑裂孔的形成与眼内玻璃体液化牵拉有关。衰老,高度近视,外伤导致黄斑区内面的玻璃体与之分离,在分离过程中的牵拉力可直接导致黄斑断裂。下图截取自AAO(美国眼科医师协会的患者教育科普内容)。

黄斑与玻璃体界面的剖面图,下方为黄斑细胞层,其上方灰色区域示与黄斑连接的玻璃体

图示玻璃体逐渐与黄斑内层分开,牵拉黄斑形成裂隙

图示玻璃体与黄斑内层分开,牵拉黄斑形成全层裂孔。
黄斑裂孔怎么做手术?
由于玻璃体的牵拉是造成黄斑裂孔的重要原因,因此玻璃体切割手术可以治疗黄斑裂孔。手术中清除病变的玻璃体,并剥除黄斑最内层病变的内界膜。手术后会注入惰性气体顶压填充黄斑裂孔区域,嘱咐患者维持俯卧位1周,黄斑裂孔可愈合。下图截取自AAO(美国眼科医师协会的患者教育科普内容)。

图示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黄斑裂孔

图示气体填充顶压黄斑裂孔
黄斑裂孔中内界膜的处理
由于黄斑裂孔周围的内界膜较僵硬,标准的术式为玻璃体切割手术同时剥除病变的内界膜,保留健康的内界膜,促使黄斑愈合。

图示玻璃体切割手术中剥除黄斑裂孔缘的内界膜(医用染料染为绿色的薄膜)

OCT图示黄斑裂孔0.26mm(下图),单纯内界膜剥除后,黄斑裂孔闭合(上图)。
如果裂孔超过0.35mm甚至到0.5mm, 需要联合裂孔缘按摩,甚至抽取自体血进行修补。

OCT图示黄斑裂孔0.44mm,合并视网膜劈裂,前膜增生(下图),经过内界膜剥除,裂孔缘按摩,自体血清修补后,1周内裂孔闭合(上图)。
如果裂孔大于0.5mm,可应用健康的内界膜覆盖黄斑裂孔区域。

图示玻璃体切割手术中翻转部分内界膜覆盖黄斑裂孔

OCT图示黄斑大裂孔(下),内界膜翻转覆盖手术后裂孔闭合(上)

图示另一患者黄斑裂孔,裂孔直径大于0.35mm

内界膜覆盖术后,黄斑裂孔闭合。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合并视网膜脱离,可进行内界膜填塞

OCT图示黄斑裂孔0.5mm左右,合并视网膜浅脱离(下图),内界膜填塞后黄斑裂孔闭合(上)
复发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合并视网膜脱离,可进行晶状体囊膜填塞

OCT示黄斑裂孔合并高度视网膜脱离,视力为眼前手动。

晶状体囊膜填塞后黄斑裂孔闭合,患者视力提高至0.15。
黄斑小裂孔时及时手术,利于术后视力恢复
黄斑裂孔闭合后感光细胞不断生长并恢复功能,小于0.35mm的裂孔视力恢复快,患者在术后3个月可有明显的视觉改善。较大的裂孔,例如超过0.5mm的裂孔,由于感光细胞缺损太多,患者的视力恢复需要6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且恢复有限,最佳视力常常低于0.2。
本文是吕骄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