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刘磊
刘磊 主治医师
章丘区妇幼保健院 儿科

感染性肌炎

347人已读

文章摘要:感染性肌炎是指病原体感染骨骼肌所引起的炎症,其中以病毒性肌炎或病毒感染后肌炎最为常见。本文介绍了感染性肌炎的分类和临床表现,以及治疗和预后。

一.概述


感染性肌炎系指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螺旋体等病原体感染骨骼肌所引起的炎症,其中以病毒性肌炎或病毒感染后肌炎最为常见。

二.分类和临床表现

1 病毒性肌炎主要临床类型有:

(1). 流感后肌炎:常发生于儿童流感之后,表现为流感后一周内出现小腿或大腿肿胀,肌肉剧痛、压痛,约经一周后症状自动缓解。急性期血清CK增高,肌电图检查可见多灶性肌病样变化。本病发生与流感A、B病毒的流行、散发感染或副流感病毒感染有关。

(2). 流行性胸痛:为一组局灶性肌炎,系由可萨奇B组病毒(B5、B1、B3、B4)感染所引起。儿童多见。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和严重的胸、背、腹或肩部肌肉疼痛,触痛。

(3). 急性横纹肌溶解症:见于病毒感染发热期的一种严重而致命的情况。表现为弥漫性肌肉疼痛、压痛、无力和肌红蛋白尿。血清CPK增高。肌肉组织坏死。

(4). 病毒感染后疲劳综合征:病毒感染后出现肌肉疼痛、极易疲劳的现象。以流感和单核细胞增多症后为常见。磁共振检查证实,本病与肌肉的代谢调节异常有关。预后良好。

2.细菌性肌炎:链球菌、葡萄球菌肌炎病者常有病前全身感染或局部疖肿继而出现局部化脓性肌炎。好发于背部、臀部、股部等处。

3.寄生虫、真菌、螺旋体肌炎:系由寄生虫或其蚴虫,各种真菌、螺旋体侵犯骨骼肌而产生。

4.肉芽肿性肌炎(granulomatous myositis):以结节病性肌病最为常见。早期结节病者可无肌炎症状,但肌活检中可有60%的机会发现结节病性肉芽肿。主要见于中青年。临床表现为缓慢进行的上下肢带肌无力、萎缩,可伴肌肉疼痛。实验室检查常无异常。节段性回肠炎(Crohn病)亦可伴发肉芽肿性肌炎,表现为肌痛、轻度肌无力、血清CPK轻度增高,肌电图呈肌原性损害改变。肌肉活检可见局灶性肌炎和肉芽肿。

5.包涵体肌炎:任何年龄均可患病。青年以后起病多见,男性较多。起病缓慢,进行性加重。远端较重,少数以近端为主,可伴皮肤损害。无肌肉疼痛,但可伴吞咽困难。血清酶活性正常或轻度升高。肌电图检查可见纤颤电位和募集效应衰减现象。肌肉活组织检查发现包涵体是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

三.治疗与预后

细菌性肌炎化脓性感染早期、弥漫性蜂窝织炎或多灶性肌肉坏死者应于大剂量抗生素治疗。脓肿形成后应于切开引流。肉芽肿性肌炎肉芽肿性肌炎(granulomatous myositis)不论何种原因所致之肉芽肿性肌炎,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均可暂时缓解症状。包涵体肌炎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常无明显疗效。预后较良好。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刘磊
刘磊 主治医师
章丘区妇幼保健院 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