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骨骨软骨损伤是怎么回事,怎么治疗
大家在日常的生活和运动中,也许都有过崴脚的经历,有些患者恢复的很好,很快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但是更多的患者对崴脚并不重视,待局部肿胀消失后就恢复了行走和运动,殊不知给自己埋下了隐患。过一段时间(可能是几月或几年)后发现踝关节疼痛,运动后加重,遂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距骨骨软骨损伤。那么距骨骨软骨损伤是怎么样的一种疾病,该如何治疗呢?听我细细道来!
一、定义:
距骨骨软骨损伤是指距骨关节软骨和邻近骨骼的损伤或异常,包括:骨软骨骨折,剥脱性骨软骨炎,骨软骨缺损等。

距骨骨软骨损伤X线片

距骨骨软骨损伤CT

距骨骨软骨损伤MRI
二、病因:
形成距骨骨软骨损伤的主要病因是创伤,可能是一次的严重创伤,也可能是崴脚后踝关节不稳导致多次反复的小损伤的积累。
1、外伤:踝关节背伸内翻时,距骨前外侧与外踝撞击,导致骨软骨损伤;踝关节跖屈内翻时,距骨前内侧与胫骨关节面撞击,导致骨软骨损伤;

距骨骨软骨损伤多见于距骨4区(53%)和6区(26%),内侧多于外侧,内侧病变多在中后部,易囊性变;外侧病变多在中前部,易移位
2、血运障碍:距骨受到外力的撞击出现软骨下骨骨折,而相应的供应软骨下骨的血管出现损伤,导致出现缺血性改变。
三、临床表现:
1、患者踝关节负重行走时疼痛,重者即使走平路也会感到胀痛难忍,行走超不过1公里。部分患者表现为走平路时疼痛不明显,但是跑跳等运动后疼痛明显加重。
2、患者久坐后或晨起后站起走路时,踝关节疼痛加重,不能正常行走,继续行走1分钟后,方能有所缓解。
3、踝关节疼痛为弥漫性,常不能明确定位。部分患者因软骨片卡在关节间隙因此有卡住的感觉(关节交锁)。
4、严重患者踝关节肿胀,活动度减小,因关节滑膜炎增生导致内侧或外侧关节间隙有压痛。
四、辅助检查:
包括X线检查,CT检查和磁共振(MRI)检查,其中MRI检查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为最佳检查方式。
根据MRI检查结果,分为五期,如图。

五、治疗
1、保守治疗:包括石膏固定,避免患肢负重行走等。对于急性期MRI显示距骨骨髓明显水肿和距骨骨软骨切线骨折,骨折块分离不明显的患者,可以采取石膏固定8周,让患肢充分休息,8周后开始部分负重,满12周方能完全负重行走,通常适用于骨骼未闭合的青少年,但文献报导部分患者效果不理想。成年患者保守治疗的成功率为45%

石膏固定踝关节
2、手术治疗:
①微创踝关节镜治疗:包括镜下单纯病灶清理术和镜下病灶清理术加微骨折术。
适应症:1、有症状的距骨软骨损伤Ⅰ期和Ⅱ期患者,损伤面积在15mm²以下;2、距骨骨软骨损伤Ⅲ期和Ⅳ期患者,根据病损的大小和是否合并骨囊肿决定手术方式。对于较大的Ⅳ期病损,可行Herbert螺钉或可吸收螺钉行内固定。对于活动或碎裂的Ⅳ期病损可仅行病灶清理手术。3、距骨骨软骨损伤Ⅴ期患者,软骨下骨囊肿深度<6mm,结构稳定,界限明确,可行微骨折或逆行钻孔手术。

踝关节镜下行病灶清理及微骨折
②自体骨软骨移植或自体骨膜骨移植:将膝关节外侧骨软骨或带骨膜的髂骨移植于距骨病损区域。
适应症:1、距骨骨软骨损伤面积≥15mm²;2、关节镜微骨折手术后效果较差;3、患者年龄女性≥45,男性≥50岁;4、距骨软骨下骨囊肿深度>7mm

距骨骨软骨移植

从膝关节外侧髁取下的骨软骨骨柱

距骨自体骨膜骨移植
3、术后康复:
①踝关节镜术后康复:
术后踝关节可进行主动背伸、跖屈活动,6周内可部分负重,6周后可完全负重,12周后可逐步恢复运动。
②骨移植术后康复:
- 术后石膏固定2周,然后开始主被动屈伸踝关节,每日2次,每次20分钟。活动后应冰水混合物冰敷30分钟/次,冰敷2次,间隔30分钟。术后6-8周内禁止负重行走,第9周开始部分负重(25%-50%-75%),直到第13周方可完全负重(100%)。
- 术后8-12周,加强踝关节背伸和跖屈活动。
- 术后13周后控制活动量,避免过度负重活动。
- 术后3月,6月,12月复查X线片
- 术后6月,复查MRI,观察植骨部位的愈合情况。此时可以进行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但应禁止跑、跳等运动。
- 术后12月后,复查MRI,取出内固定,(二次关节镜观察)。
本文是才礼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