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例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心下型)
案例一:
患儿系G2P2,胎龄38+1周,出生体重2.8Kg,生后第2天出现气促,呼吸困难,遂入住当地医院新生儿科,予气管插管并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后因病情联系转院入住我科。
入院诊断:1.先天性心脏病: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心下型) 动脉导管未闭 卵圆孔未闭 垂直静脉狭窄 肺动脉高压(重度) 三尖瓣反流(中度) 2.新生儿肺炎 3.新生儿黄疸。
手术所见:心脏增大,以右房、右室增大为主,左房、左室明显发育小。主动脉偏细,直径约8mm,连接左心室。肺动脉增粗,直径约12mm,连接右心室。上、下腔静脉正常连接右心房。左上、左下、右上肺静脉形成共同静脉干,向下走行1cm处可见右中、下肺静脉汇入,形成纵行共同静脉腔,继续向下走行为垂直静脉,穿过膈肌进入下腔静脉。肺静脉共干平行脊柱,直径约8mm。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直径约15mm。

住院经过及治疗情况:
1,术前多种循环药物给予强心、利尿等维护心功能,关注血氧、血压和尿量情况,警惕垂直静脉梗阻,定期复查血气调整参数。
2,入院第2天(2023-03-14)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完全型肺静脉畸形连接矫治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留孔)+动脉导管结扎术“,术程顺利,术后予呼吸机辅助通气,强心、利尿、扩管、降肺压及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于2023-04-03顺利撤离呼吸机,复查心脏彩超提示心功能正常,实验室各项指标满意,现患儿呼吸平顺,无气促、发绀,无咳嗽、发热,伤口I/甲愈合,一般情况良好,予办理带药出院,嘱定期门诊复诊。
案例二:
患儿系G2P1 ,胎龄38周,于2023年3月15日,顺产娩出,生后呼吸浅促,间中呼吸暂停,发绀明显,SPO2 65-80%,心率65-70次/分,立即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患儿先天性心脏病:TAPVC(心下型),发绀、缺氧明显,血压不稳定,血乳酸高,有急诊手术指征,需行急诊手术。

术前诊断: 1、先天性心脏病 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心下型)垂直静脉梗阻 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动脉导管未闭;三尖瓣反流(轻度);肺动脉高压(重度)2、低氧血症
手术:建立体外循环, 心内探查,平行肺静脉共干纵轴,扩大肺静脉共干切口, 呈“Y“形切口向左上左下肺静脉共干和右上右下肺静脉共干剪开约5mm,切开与肺静脉共干切口相对应的左房后壁,直达左心耳根部。全身停循环,左房后壁与肺静脉周围的壁层心包相吻合,完成无内膜缝合。恢复循环,经房间隔缺损探查吻合口大小,肺静脉开口通畅。未结扎垂直静脉,修复房间隔缺损(留孔3mm)。开放主动脉阻断钳,心脏自动复跳,窦性心律。连续缝合右心房切口,第一层最后一针排尽右心气体,开放上、下腔静脉阻断带。经右心耳置腔房管,拔除上、下腔静脉插管,间断“8“字缝合加固插管切口。并行转流,复温。安置临时起搏器。并行辅助至循环稳定、尿量满意,逐渐减流量停机。
住院经过及治疗情况:
术后持续心电监护、呼吸机辅助呼吸,肾上腺素、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支持,降低左室前、后负荷,维持内环境稳定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治疗,4月3日顺利撤机改无创通气,复查心脏彩超提示心功能正常,实验室各项指标满意,现患儿呼吸平顺,无气促、发绀,无咳嗽、发热,顺利出院。
本文是孙善权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