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细胞:我的战斗人生
上期我们介绍了《工作细胞》的女主角-红细胞的一生,那么这期我们就来说说该剧的英雄气概爆棚的男主角-白细胞。白细胞实际上可分为五类,分别是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以及淋巴细胞。出演《工作细胞》男主角的自然是我们最为骁勇善战且无畏生死的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英文名: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简称:WBC)是一类无色、球形、有核的血细胞。正常成人白细胞总数为(4.0~10.0)x 109/L,可因每日不同时间和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而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如同所有的血细胞一样,白细胞也主要在骨髓产生。其具有变形、游走、趋化(指白细胞沿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吞噬和分泌等生理特性。而中性粒细胞在变形、游走以及趋化方面的能力尤为突出,他既是一个执行正义的侠客,又是一个精于保护的侍卫,他目标明确,干净利落,常与另外一种白细胞(单核细胞)分化后的巨噬细胞合作,两人搭配,扫黑除恶。为了有效保护身体,当传染性病原体或外来物质侵袭身体时,必须有充足的白细胞接到信号,到达需要它们的部位,然后杀伤和消化有害的病原体或物质,故而当没有中性粒细胞提供的重要防御作用,人体在控制感染方面就会出现问题,一旦感染就有致死风险。

图一.剧中的中性粒细胞
因此当出现白细胞或中心粒细胞多次检测低于正常水平时,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医学上把这个症状称为白细胞减少症或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该病常继发于多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原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起病缓慢,可出现头晕、乏力、心悸、低热、失眠、咽喉炎及黏膜溃疡等。病因总的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牺牲的白细胞的速度超过了骨髓再生的速度,另一方面则是骨髓生成的白细胞不足。
大量中性粒细胞牺牲
许多疾病会引起中性粒细胞奔赴战场前线而大量牺牲。这些疾病包括某些细菌感染、有些过敏性疾病以及某些药物治疗(如抗甲亢、抗结核药物)。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体内可以合成破坏中性粒细胞的抗体,并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脾脏肿大的患者可能会因为肿大的脾脏滞留和破坏中性粒细胞而致中性粒细胞计数低。病毒感染是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尤其在儿童,一般起病数日后出现,持续数周,常见病毒如麻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风疹病毒、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EB病毒、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等也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生成不足
中性粒细胞在骨髓中生成减少可归因于癌症、流感等病毒感染、结核病(TB)等细菌感染、骨髓纤维化或者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放疗影响骨髓时也可以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许多药物诸如磺胺类药、多种抗癌药(化疗),以及某些毒素(苯和杀虫剂)也可损害骨髓生成中性粒细胞的能力。一种称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疾病(骨髓停止生成所有血细胞)也会影响中性粒细胞在骨髓的生成。某些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也导致中性粒细胞数目减少。
西医治疗
1.祛除病因治疗:停用可疑药物,祛除其他致病因素。继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应积极治疗原发病;2.防止感染: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尤其是骨髓增生低下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出现发热时,应尽早静脉给予足量广谱抗生素治疗;3.促进中性粒细胞生成:如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4.免疫抑制剂: 包括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环孢素、甲氨蝶呤、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等调节免疫治疗;5.造血干细胞移植;6.脾脏切除: 适用于脾功能亢进而骨髓功能正常者或Felty综合征。
中医看法
中医学认为,白细胞减少症或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乃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素体亏损或外感病邪;或久病误治,或气滞血瘀,癔瘕积聚;或药物所伤导致气血俱虚,阴阳失和,脏腑亏损。而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主四肢、主肌肉。脾虚则不健运,血之生化无源,食欲差、消瘦、乏力。肾主骨,生髓,藏五脏六腑之精气;若肾虚则髓不得满,血不能化,肾虚则髓空,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元气衰弱,正气不足,卫外功能衰弱,极易感受外邪侵袭而发病。
在中医辨证论治指导下,该病可分为:气阴两虚型,治以生脉饮合当归补血汤加减;心脾两虚型,治以归脾汤或十全大补汤加减;肝肾阴虚型,治以归芍地黄汤合大补阴丸加减或六味地黄汤加减;脾肾阳虚型,治以参芪地黄汤合右归饮加减;外感温热型,治以犀角地黄汤合玉女煎加减。有效验方:(1)补骨脂微炒,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6克,每次1~3丸,每日3次,淡盐水送下。(2)黄芪、茯苓、大枣、鸡血藤各3克,白糖或蜂蜜适量,制成冲剂,每日3次,每次2包。(3)以单味淫羊藿制成冲剂,每包15克,第一周每日3包,第二周改为每日2包,30~45日为1个疗程。
本文是曾英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