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RCP超选双支架内引流,破解梗阻性黄疸难题
日前,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收治了一例面目俱黄,全身瘙痒、血清胆红素超过300 umol/L的外地患者。该患者在外院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严重梗阻性黄疸,影像学检查提示肿瘤位于左右肝管汇合处,并侵犯双侧肝管,肝门部胆管狭窄呈Bismuth IV型,肿瘤已有转移,失去了外科手术机会。患者需要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或者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减黄。且患者不能接受PTCD置管体外引流,希望能ERCP内引流,而这类病变的ERCP操作与其他胆管恶性狭窄有着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操作上有导丝插入不成功和操作导致“棘手的感染”等诸多风险,手术难度较高,当地医院无此手术能力。

造影见左右肝管狭窄
患者家属经多方打听后求助同济医院内镜诊治中心。内镜诊治中心许树长教授以及熊光苏主任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后,决定行ERCP支架内引流。在内镜中心护士的娴熟配合下,顺利给该患者导丝超选进入左右肝管,并置入双支架,见大量白色胆汁流出,手术顺利,患者术后胆红素降到接近正常。

ERCP超选左右肝管置入双导丝

左右肝管置入双支架
(其中左肝管为金属胆道支架)

内镜下双支架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小黄人”,这里说的小黄人可不是穿着背带裤的有着大眼睛的萌萌小黄人,而是皮肤黄、眼球黄的黄疸患者。梗阻性黄疸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排泄障碍,从而引起胆汁在肝内淤积的一种病变。临床上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尿黄、皮肤瘙痒、白陶土样便、多呈进行性加重及进行性消瘦、衰竭,合并感染者可出现寒颤、发热、腹痛,甚至休克症状,必须引起重视。那么对于梗阻性黄疸患者,ERCP是一种适宜的治疗选择,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梗阻性黄疸的ERCP治疗。
梗阻性黄疸的病因
梗阻性黄疸的病因分为良性和恶性,良性病因包括各种良性疾病引起的胆道梗阻,如胆道结石、胆管炎、胰腺炎等;恶性病因则包括各种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如胆管癌、壶腹癌、胰头癌、肝癌等。
ERCP技术是什么?
ERCP技术是在内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插管注入造影剂,从而逆行显示胰胆管的造影技术,是目前公认的诊断胰胆管疾病的金标准。
ERCP技术有什么优势呢?
首先在于其有效性。胆总管结石是胆道梗阻最常见的原因。临床表现为胆绞痛、梗阻性黄疸、胆管炎或胆源性胰腺炎。ERCP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超过95%。目前在专家手中,ERCP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成功率大于90%,总的并发症的发生率5%,死亡率小于1%,均优于手术治疗。ERCP缓解梗阻性黄疸的成功率>85%,这是解除胆道梗阻很好的一种方法,并且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对患者体质要求低,主管干扰较小,不会丢失胆汁引起胆汁丢失综合征,与外引流相比内引流符合生理状况,没有长期带管引起的不适,也不会导致水、电解质紊乱。
此外,如果患者是由于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性黄疸,且病情已不能接受手术治疗,ERCP治疗可以作为姑息治疗的方法之一,可以在胆管放置支架,首选通畅时间较长的支架,如金属支架。
与ERCP相比,PTCD也是用于解除梗阻性黄疸的方法。但后者属外引流,导管容易填塞和脱落,难以长期保留;胆汁大量流出,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及消化功能障碍;同时因为需要体外置管留置引流袋,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大,患者常常不愿意接受。
尤其对中晚期胆管、胰腺肿瘤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应用十二指肠镜放置胆道内支架具有近期解除胆道梗阻,缓解黄疸,改善肝功能延长患者生命之效果,具有创伤与风险小,病人易于接受的优点。
ERCP诊疗技术被业内人士称为“消化内镜诊疗皇冠上的明珠”。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内镜诊治中心医生团队具有丰富的ERCP手术经验,为有诊疗需求的患者保驾护航。
本文是熊光苏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