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经性气胸

气胸是指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称为气胸。因疾病致肺组织自行破裂引起者称“自发性气胸”,多见于男性青壮年,但有一种气胸,只发生于女性,它就是月经性气胸。

月经性气胸特发于月经期的女性患者,以反复发作在月经周期的自发性气胸为特征。其详细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膈肌缺孔有关,导致伴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的自发性气胸。
这个疾病发病率较低,它的发作原理大致如下:
1、子宫内膜异位种植在膈肌和(或)胸膜表面,月经期间脱落导致气胸发生。
2、胸膜表面的子宫内膜脱落,导致膈肌缺损,月经期不均匀的宫缩,促使气体进入宫腔,经输卵管进入腹腔,此时闭塞膈肌微孔的异位子宫内膜脱落,膈肌通道开放,气体进入胸腔而发病。
临床表现
月经性气胸是气胸与月经相伴出现的一种气胸。正常人群中发病率较低。月经性气胸时,呼吸道症状通常在月经来潮后24~48小时后出现。多数气胸出现于右侧,左侧及双侧气胸也有报道。但是气胸不一定会每月定期出现,可能呈间歇性出现(数月至数年),但与月经有密切关系。月经期的精神或体力压力可导致月经性气胸的发作频率增加。临床表现通常如下:

1. 特发于女性月经期以反复发作为特点,与精神因素和生理刺激有关;
2. 一般自发性气胸的表现:胸闷、咳嗽、呼吸困难等;
3. 伴随有胸痛、咯血、顽固性膈神经痛,临床症状与气胸量有关。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表现,诊断本病并不困难。但需要通过仔细病史询问,以及有关的检查来诊断。月经性气胸的临床特点是:
1. 病变绝大多数在右侧;
2. 发病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症状大部分发生在月经前72h至来潮后72h以内,但绝大多数是在48h时;随着月经周期反复发作;
3. 非月经期不发病;
4. 患者一旦妊娠或应用抑制排卵药物,可防止本病的发生;
5. 开胸或剖腹手术,可发现胸腔、膈肌及盆腔有子宫内膜异位。

治疗
对于临床高度怀疑月经性气胸患者,一般治疗包括:
1. 对症处理:如胸腔闭式引流、抗生素、止咳平喘;
2. 激素治疗:激素抑制药物包括地诺孕素、口服避孕药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类似物。
3. 手术治疗:胸外科:电视胸腔镜手术进行胸膜活检固定术、膈肌修补和部分肺叶切除)。妇科手术:输卵管结扎术、部分卵巢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
月经性气胸的治疗常涉及妇科、呼吸科、胸外科等多个学科,建议多学科会诊,根据病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