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定义、诊断和分期
前几天有一篇科普,大致讲了下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口腔护理。后来发现具体忘记介绍了这种疾病的其他情况。包括标准的定义和治疗。
随着双膦酸盐类药物以及其他肿瘤抗骨转移药物、靶向药物的使用。这类疾病是越来越多。对于我们这届的本科生来说,当时的本科课本还没有对此类疾病的描述。等到考博的时候,考了这么一道题,很多人纳闷:这是什么一个东西?然而,现在,这类疾病几乎在各大口腔医院或者口腔颌面外科司空见惯了。
毫无疑问,随着新药上市,风险状况可能会发生变化。此外,我们对疾病病理生理学、风险调节剂和治疗策略的理解将继续更新。最重要的是,临床医生将他们的病人治疗决定建立在当前可用的科学证据之上。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首次在2002年发现,当时描述是在没有接受过放射治疗的情况下,暴露于一种已知会增加疾病风险的药物的患者,其颌骨会逐渐死亡(First described in 2002, it is a progressive death of the jawbone in a person exposed to a medication known to increase the risk of disease, in the absence of a previous radiaion treatment. Such medications are used to treat osteoporosis (brittle bones) or cancer such as multiple myeloma.)。这类药物用于治疗骨质疏松(脆骨)或癌症,最常见的药物是双膦酸盐类药物。正因如此,MRONJ 以前被称为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骨坏死(BRONJ)。
MRONJ 通常表现为颌骨外露。通常表现在为牙拔除术后或外伤后骨坏死区域。MRONJ 的一些症状包括:
1)颌骨疼痛
2)牙龈红肿
3)颔骨外露
4)拔牙伤口不愈合
5)颌骨麻木
6)牙齿松动
7)口臭
8)面部相应区域的水肿

https://doi.org/10.1016/j.joms.2021.05.014
2007年、2009年和2014年,《美国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协会(AAOMS)意见书》中提出了治疗药物相关性颌骨骨坏死(MRONJ)的策略。
MRONJ病例定义
MRONJ应与其他形式的骨坏死(ONJ)相区别,通过病史和临床检查加以鉴别。建立MRONJ 诊断所需的临床标准需要有三个要素:
1.目前或以前的治疗与抗再吸收疗法单独或联合免疫调节剂或抗血管生成药物。
2.暴露的骨或骨,可以通过口内或口外瘘进入颌面部区域,并持续超过8周。
3.无颌骨放射疗法史或颌骨转移性疾病。
关于症状及口腔护理,上次已经写过。这次略过,这里补充该疾病的分期:
1)AAOMS认为考虑 0期疾病作为MRONJ的潜在病变。
2)第一阶段
无症状、无感染迹象的患者出现骨暴露、坏死或瘘管。这些病人也可能表现为0期x线表现,局限于牙槽骨区。
3)第二阶段
暴露和坏死的骨,或探诊到骨的瘘管,有感染/炎症的证据。患者伴有症状。
4)第三阶段
暴露和坏死的骨或瘘管,探针插入骨,有感染的迹象,伴有下列一项或多项:
A)坏死骨外露超出牙槽骨区域(即下颌骨的下缘和支、上颌窦和上颌骨的颧骨)
B)病理性骨折
C)口外瘘。
4)口腔、前庭/口鼻交通。
5)骨溶解延伸到下颌骨下缘窦底。
其余内容参照:《药物相关性颌骨骨坏死患者的口腔管理》
本文是曹昊天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