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意识障碍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中 国 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年 2 月第 29 卷第 2 期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 Feb ., 2023, Vol . 29, No .2
DOI : 1 0 .3969/ j . issn . 1006⁃9771.2023.02.001
- 125 -
·专稿 ·
慢 性 意识障碍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 国康复医学会,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主 笔专家
张 皓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 100068
主 审专家
凌 锋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市 100053
共 识制定专家 ( 排名不分先后 )
卜宏伟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市 100068
王 宁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市 100053
王征 美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市 100068
江 山 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市 10002 9
刘海娟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市 100068
何江 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市 100070
李 哲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河南郑州市 45001 5
芦海涛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市 100068
陆 晓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南京市 21002 9
吴东宇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市 100102
吴军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市 20004 0
吴雪海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市 20004 0
张庆 苏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市 100068
张小 年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市 100068
张 一 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江苏常州市 21300 4
林 源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湖南长沙市 410008
钟 敏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庆市 40112 2
赵 晓 科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江苏南京市 210008
袁 华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陕西西安市 71003 2
曹 磊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市 100053
谢 秋 幼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东广州市 510285
曾 庆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东广州市 510285
虞 容豪 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广东广州市 510040
潘 钰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北京市 102218
共 识审稿专家 ( 排名不分先后 )
公 维 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北京市 100144
王萍芝 山西白求恩医院山西医学科学院, 山西太原市 03003 2
王 强 青 岛 大学附属医院, 山东青岛市 266000
叶祥 明 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杭州市 310014
江 文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陕西西安市 71003 2
刘 敏 山东 省立第三医院, 山东济南市 250032
陈秀琼 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广西南宁市 530021
何 竟 四川 大 学华西医院, 四川成都市 610041
李 红玲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河北石家庄市 050004
李景琦 杭州明州脑康康复医院,浙江杭州市 31121 5
http : / /www.cjrtponline.com
中 国 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年 2 月第 29 卷第 2 期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 Feb ., 2023, Vol . 29, No .2
李 远清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广州市 51064 1
李 贞兰
吉 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长春市 130021
邵伟 波
南 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南京市 210017
肖 农
重庆医 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庆市 400015
杨 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市 100020
杨 信才
河 北 大学附属医院,河北保定市 071030
张立新
中 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宁沈阳市 110122
张巧俊
西 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西安市 710004
罗本燕
浙 江 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浙江杭州市 310003
相 久大
北京延生残疾人康养辅助中心,北京市 10159 9
倪 隽
福 建医科大附属第一医院,福建福州市 350005
倪 莹莹
广东 三 九脑科医院,广东广州市 510510
黄 怀
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广东广州市 51004 0
谢 荣
新疆 维 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疆乌鲁木齐市 830001
潘 化平
南 京 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江苏南京市 211103
潘 家辉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佛山市 51063 1
潘 树义 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北京市 100048
秘书组 ( 排名不分先后 )
张 欣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市 100068
李 慧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市 100068
党 辉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市 100068
董凌 辉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市 100068
关键 词 慢性意识障碍 ;康复 ;专家共识
[ 中图分类号 ] R 742 [ 文献标识码 ] C [ 文章编号 ] 1006⁃9771(2023)02 - 0125 - 15
[ 本文著录格式 ] 中 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 中国康复医学会 ,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 慢性意识障碍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 J ].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 2023, 29(2): 125- 139.
CITED AS : China Association of Rehabilitation of Disabled Persons , China Association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
China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Center . China Expert Consensus on Rehabilitation of 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J ].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 2023, 29(2): 125- 139.
布 了 《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3] 。
1 总则
慢 性 意 识 障 碍 ( 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 ‐ ness , pDoC ) 是指由脑外伤 、脑卒中 、缺血缺氧性脑 病 等 各类脑损伤所导致意识丧失超过 28 天的病理状态, 可 分为植物状态 ( vegetative state , VS )/ 无反应觉醒综合 征 ( unresponsive wakefulness syndrome , UWS ) 、最低 意 识 状态 ( 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 , MCS ) [ 1] 。 pDoC 患者 神 经系统受损严重 、伴有复杂的功能障碍和并发症, 康复周期长 且 难度大 。 因此 ,在 pDoC 患者的整个治 疗 周 期中康复是至关重要的 , 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 挑战 。
近年 来 , 国外神经病学会及康复医学会相继制定 了 pDoC 的临床实践及诊断指南 [ 1-2] , 中国医师协会神 经 修 复专业委员会意识障碍与促醒学组也于 2020 年发
然 而 国内尚缺乏 pDoC 康复专家共识 。为推动 pDoC 患 者的规范化康复管理 ,提供更加系统 、全面 、精准的 临床 指 导 ,本共识组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 、研究与临 床实践情况 ,制定 pDoC 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
2 共识制定方法
2 .1 专家组成
本 共识主要由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康复医 学 会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 , 专家选择遵循专业 性 、权威性和多学科的 原则 , 由康复医学科 、神经内 科 、神经外科 、高压 氧科 、中医科 、护理 、基础科学 等多 学 科专家组成 ,包括制定专家组 、审稿专家组和 秘 书组等 ,其中 ,执笔专家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 ,审 稿专 家 具有高级职称 。所有专家均具有 10 年以上工作 经验 ,且长 期 从事 pDoC 相关的医疗工作。
http : / /www.cjrtponline.com
中 国 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年 2 月第 29 卷第 2 期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 Feb ., 2023, Vol . 29, No .2
- 127 -
2 .2 共识制定过程
2022 年 7 月 ,共识召集人介绍 《慢性意识障 碍康 复中国专家共识》 的目的 、意义并组织讨论 , 专 家组 成 员 参照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 ,结合国内临床实际 情 况 , 以循证医学为基础 ,于 2022 年 11 月形成初稿, 包含 36 项条目 , 内容涉及 pDoC 的康复 评定与治疗 ( 康 复 评 定 7 条 ,康复治疗 21 条 ) 、特殊临床问题处理 (8 条 )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 ,包括 《国际 疾 病 分 类 第 十 一 次 修 订 本》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 tion of Diseases, ICD- 11) 和 《国际健康干预分类》 (In ‐ 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lth Intervention , ICHI ) , 对 pDoC 的诊断及健康干预进行分类 [4] 。见表 1 。
表 1 基于 ICD -11 的 pDoC 疾病分 类
诊 断描述
ICD - 1 1 分类
ICD - 1 1 编码
持续性植物状 态
神 经系统疾病 - 意识障碍
8 E 2 0
永久性植物状态
神 经系统疾病 - 意识障碍
8 E 2 1
最 低意识状态
神 经系统疾病 - 意识障碍
8 E 2 2
注: 2018 年美国《意识障碍临床实践指南更新摘要》中提出 去除“持续性植 物状态”“永久性植物状态”等指向预后状态差 、 不可逆的用 语 ( B 级 ) [ 1] ,推荐使用“植物状态 / 无反应觉醒综合征” 联 合 病程进行客观描述,以提高诊断准确与合理性。
德 尔菲法是目前共识或指南中最常用的形成推荐 意见 的 方法之一 ,通过集中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在专 家 小 组中达成共识 ,尤其适用于大量专家参与且地理 位 置分散的研究 [5] 。本共识基于 GRADE (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 Development and Evalu ‐ ation ) 评价系统制定推荐强度 [6] ,采用德尔菲法以问卷 形式匿名征集意见 ,进行整理 、归纳 、统计 。以 K en ‐ dall 协调系数 ( W ) 反映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用以评估咨 询结果可靠性 。 W 取值范围 0~ 1 , W 值 越大 ,代表专 家意见的协调程度越高 [7] 。参考定量论证的方法 [8] , 以 某项共 识意见选择总票数超过 70% 视为达成共识 ,确 定 推荐强度。
第 一轮德尔菲法向 51 位执笔与审稿专家发放问 卷,由专家参考文献讨论共识中 36 项条目,问卷 回 收率 1 00 % 。其中 34 项同意率达 70% ,根据专家意见剔除 康 复 治疗中 2 项条目 ,包括认知领域智能康复手段和 经 颅 超声刺激 ,最终形成共识的问题框架 ,含 34 项 pDoC 的 康 复 评 估 与 治 疗 条 目 , W 值 = 0.601( P < 0 .001) 。第二轮德尔菲法面向 51 位执笔与审稿专家发 放问卷 , 问 卷内容包括共识意见 、推荐意见 ,其中共 识意见 为 34 项康复评定与治疗内容 ,推荐意见包括强
推荐 、弱推荐两个等级 ,其中强推荐指明确显示干预 措 施 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 ,弱推荐指利弊不确定或无 论 质量高低的证据均显示利弊相当 , 同时综合考虑利 弊 平 衡 、成本高低及患者家属的依从性 [9] 。第二轮问 卷回收 率 为 100% ,表明参与专家的积极性良好 [ 10] , W 值 = 0.412 ( P < 0.001) ,所有条目最终推荐意见得票数 均超过 70% 。 对 34 个共识意见的 14 项 (41. 18%) 均给予 强推荐意见 , 其余 20 项予以弱推荐意见 (58.82%) 。所 有 推 荐意见经过论证后已达成共识 ,故未开展第三轮 论 证。
本 共识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与透明化平台注册 ( No . PREPARE -2022 CN 770) 。
3 共识意见
3.1 康复模式与流程
pDoC 康复应建立以康复医生为主导的多学科 团 队工 作 模式 ,其成员组成可根据患者病情 、病程或康 复机 构 实际情况而定 。首先进行全面 、准确的康复评 定 , 制订个体化的康复方案和目标 ;其次要进行全面 综合 的 目标化管理 ;最后需要协调团队成员 ,适时调 整康 复 方案和目标 。通过各成员之间分工协作 ,最终 实 现提高患者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3.2 康复评定与治疗
3 .2.1 康复评定
3.2.1.1 常规康复评定及预后预 测 共识意见
推荐康复医生对 pDoC 患者进行全身状况的评定 , 同 时了解可能影响康复进程和疗效的其他相关因素。 推 荐使用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 ( Coma Recovery Scale - Revised , CRS - R ) 为主的量表评定意识状态,多次反复 评 定选取最优的评估结果;采用多模态评价方法以提 高 诊断和预后预测的准确性。
推 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
康复治疗前 需进行常规全身状况评定 , 以了解患 者 的 生命体征和全身各器官功能情况 。同时了解既往 病 史和用药情况 ,职业 、兴趣爱好等个人史 ,家庭和 社会支 持 ,家属陪护的心理状况等 。评估临床特殊问 题的发 生风险和严重程度 ,是否存在康复禁忌证 。首 选 采 用行为量表评定意识状态 ,评定时需注意排除各 种干扰因素 。常用的量表有 CRS - R 、全面无反应性 评 分 量表 ( Full Outline of Unresponsiveness , FOUR ) 、感觉 模 式评估与康复技术 ( Sensory Modality Assessment and
http : / /www.cjrtponline.com
中 国 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年 2 月第 29 卷第 2 期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 Feb ., 2023, Vol . 29, No .2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 , SMART ) 等 [ 11] ,其中 CRS - R 是 最 为广泛使用和认可度最高的 pDoC 行为量表 ,但评 估人员 需要专门培训 , 10 d 内评估 5 次可以提高诊断 的准确性 [ 12] 。
影 响 pDoC 预后的因素很多 ,一般认为以下因素 与预后密切相关 , 即年龄 、病因和意 识障碍持续的时 间 ,儿童预后优于成人 ,外伤性优于非外伤性 ,病程 越 长 意识恢复的可能性越低 [ 13- 14] 。 随着生物标志物 、 神 经电生理和神经影像学的研究深入 ,多模态评估方 法 和综合的预后预测模型可提高评估准确性 ,为制定 长期康复方案提供依据 [ 15, 16] 。
3.2.1.2 神经影像技 术
共识意见
推 荐 将 正 电 子 发射 型计算机 断 层 显 像 (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 PET ) 与功能磁共振成 像 (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fMRI ) 的数据 整 合到多模态诊断和预测模型中,提高 pDoC 患者预 后预测准确率 。
推 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PET 最早为无行为学反应 pDoC 患者提供了皮质 激 活的证据 ,进行有无意识的划分 [2, 17] ,结果可靠性 高 。 但检测费用昂贵且需摄入放射性核素 ,影响临床 应用。
结 构性磁共振成像可清晰显示脑损伤病灶 、脑室 形态及脑萎缩情况 ,大脑灰 / 白质体积和完整性及其 之 间 区域的结构连通性 。 fMRI 的静息态成像能够观测 脑 网 络内的连通性 ,揭示患者的脑功能态 [3] 。其中默 认网 络 ,尤其后扣带回皮质 / 楔前叶与 pDoC 的发生及 意 识恢复有高度相关性 [ 18-21] ,对患者 3 个月后的苏醒 预测准 确 率达 81.25% [ 19] 。任务态 fMRI 可通过运动或 空 间 想象等任务范式 ,确认 pDoC 患者的意识活动及 交 互能力 ,提供更为可靠的意识评估结论 [22-23] 。对于 机械通 气 、使用镇静或其他改变意识的药物 ,伴中重 度脑积 水 、严重全身或局部疾病患者 ,病前有严重心 理疾病或酒精或药物滥用史的 pDoC 患者不建议 行 fMRI 。
3 .2.1.3 脑电技术
共识意见
推 荐将脑电图 ( electroencephalogram , EEG ) 评估作 为 床旁 pDoC 客观诊断的首选方式,单独或与多模态 神 经影像学检测联合进行意识评估。
推 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脑电技术为 pDoC 患者的预后预测和疗效评估 提 供 客观信息 [24] 。长时程视频 EEG 记录能够为诊断提供 丰富信息 , 睡眠 节律 、慢波及纺锤波的出现 ,是意识 初步恢复的重要特征 [25] 。量化 EEG ( quantitative elec ‐ troencephalogram , qEEG ) 的功率谱 、谱熵值 、连接性 及 其 他非线性分析 ,具有更为有效的判定价值 [26] 。要 求采 集 环境安静 、尽量减少外界干扰 ,患者无开放性 颅 脑损伤或病前无精神或神经方面疾病史。
3.2.1.4 诱发电位技 术
共识意见
推 荐将事件相关电位 ( event - related potential , ERP ) 中 P3 型 脑 电 波 (P300) 、 失 匹 配 负 波 (mismatch nega‐ tive , MMN ) 用作意识恢复的生物标志物,亦可用做促 醒 治疗的疗效评定标志物。推荐与多模态 EEG 和 MRI 评 估技术联合使用。
推 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诱 发 电位技术应用简单 、被动的行为范式获取神 经 传 导通路完整性信息 ,从多维度评估大脑信息处理 功 能 [27] 。包括躯体感觉诱发 、脑干听觉诱发 、中潜伏 期 听 觉诱发以及视觉诱发电位等 [28] 。 ERP 通过不同的 范 式测定 , 提供 pDoC 患者意识 ( 认知维度 ) 相关的脑 电特征 ,较静息态 EEG 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可作为隐 匿 意识的初步筛查工具并提示恢复潜能 。 目前基于听 觉刺激 范 式的 ERP 已被广泛应用 , P 300 、 MMN 等能 够 直观提供无行为学反应患者的脑电反应证据 [29] 。 3 .2.1.5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 ( functional near - infrared spectroscopy , fNIRS )
共识意见
推 荐 fNIRS 单独或与多模态 MRI 及 EEG 联合使用 评估意识水平 。
推 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fNIRS 是利用近红外光检测脑组织血氧变化的无 创 检测技术 ,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和适中的空间分 辨率 、可移动便携及连续监测的优势 。当 fMRI 、 EEG 等 受颅内金属植入物 ( 颅骨修补 ) 或电脉冲 ( 电磁刺激 等 ) 影 响时 [30] , fNIRS 的光学成像原理为临床检测提供 了 重要的技术补充 。 fNIRS 主要通过测量含氧血红蛋 白 和总血红蛋白浓度来研究局部脑功能代谢 。近年来
http : / /www.cjrtponline.com
中 国 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年 2 月第 29 卷第 2 期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 Feb ., 2023, Vol . 29, No .2
- 129 -
开 始 用 于 任 务 态 或 主 动 运 动 想 象 的 脑 区 反 应 性 检 测 [ 31] ,在临床意识评估 、干预效能评价等方面都具有 重 要意义。
3 . 2.1.6 经颅磁刺激联合脑电图技术 ( transcranial mag ‐ netic stimulation - electroencephalography , TMS - EEG ) 共 识意见
推荐将 TMS - EEG 作为多模态评估方法之一 , 提 高 意识评估的准确性。
推 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TMS - EEG 是在大脑皮质接受经颅磁刺激的同时 , 记 录 大脑皮质电反应的无创检测技术 ,可以反映大脑 信 息 丰富度和集成信息的能力 , 即产生意识的能力, 具 有 较高的时间分辨率 ,无需患者主动配合 [32] 。客观 定 量指标如扰动复杂指数 ( perturbational complexity in ‐ dex , PCI ) 可量化脑电复杂度 ,在个体层面上区分意识 水平 [33] 。清醒状态 、 MCS 的 PCI 值 > 0.3 ,深度睡眠 、 VS 的 PCI 值 < 0.3 [34] 。 TMS - EEG 还可用于意识障碍 的 治 疗效果评价和机制分析。
3 .2.2 康复治疗
3. 2.2.1 康复类
3.2.2.1.1 运动疗 法
3.2.2.1.1.1 体位转换训 练 共识意见
推荐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进行体位转换训
练,逐渐增加每日离床时间 。
推 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
体 位转换训练对长期卧床且无法主动配合康复训 练的 pDoC 患者具有以下益处: ①提高患者觉醒度和 增加睁 眼 时间 ;②牵伸各部位关节与肌肉 、肌腱等软 组织 , 防止 挛缩变形 ;③促进心 、肺及胃肠道功能的 恢复 , 防治直立性低血压 ;④提供后期开展其他 康 复 治 疗需要的体位条件 [35] 。具体方法主要包括床上翻 身 、卧位到半坐位 、床边坐位 、床边坐到轮椅坐位、 卧位到 斜 床站立位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可逐渐延 长 pDoC 患 者每天离床时间 ,可从 30 min 到 2~3 h ,最 后 争取达到 6~8 h [36] 。严重心肺功能障碍或体位性低 血压 ,局部骨折未愈合、异位骨化、严重疼痛或痉挛患 者 慎用。
3.2.2.1.1.2 运动训 练
共识意见
推 荐为 pDoC 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运动训练方案, 以 减 轻痉挛并预防挛缩。
推 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
运 动 训练包括被动关节活动 、肢体负重训练 、坐 位 平衡训练 、踏车训练 、四肢联动训练等 ,不仅能够 提高 pDoC 患者的肌力和耐力 , 防治废用性肌萎缩 等 并发症 , 同时还能改善心血管 、呼吸等多系统 重要脏 器功能 。每次 20~30 min ,每周 4~6 次的运动训练对 减 轻 pDoC 患者的痉挛程度和预防挛缩具有更好的效 果 [37] 。病情不稳定 、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发作、 下肢 和臀部压疮 、皮肤破溃等患者慎用 [38] 。
3.2.2.1.2 呼吸康 复
共识意见
推 荐 pDoC 患者进行常规呼吸康复 ,并依据病情 制 定个体化训练方案。
推 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
呼吸康复可改善 pDoC 患者的肺功能 ,减少感染, 加 快脱机或拔管进程 。针对 pDoC 患者的呼吸康复包 括 头颈部肌群拉伸训练 、胸廓牵伸训练 、呼吸肌训 练 、俯卧位通气和体位排痰等 [3] 。外振荡技术适用于 外周 气 道有痰液的患者 ,主要方法有振动和叩击 、振 动 排痰仪和高频胸壁振荡 。体位引流技术一般取侧卧 位 或者俯卧位 ,利用重力作用促使分泌物向大气道移 动 。治疗时间和频次因人而异 , 也可通过血氧 、 心 率 、 呼吸频率等同步监测调整治疗方案 。神经肌肉电 刺 激仪对膈神经和腹肌协同反馈式电刺激 ,可逐步增 强 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 ,常用于长期使用呼吸机的患 者 [39] 。严重心律失常、不稳定性心绞痛、严重高血压、 癫痫 等,气胸、胸部骨折未愈合及不能耐受者慎用。
3.2.2.1.3 作业治 疗
共识意见
推荐在不引起患者疲劳的前提下,每天进行多次 多 感官刺激 ( sensory stimulation programs , SSP ) 治疗。
推 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
应 使 用 作 业 治 疗 实 践 框 架 (occupational thera py practice framework , OTPF ) 以认知干预为重点 ,对患者 意 识 状态进行评估后再实施治疗 ,包括家属的访谈与 宣教 、参与 ,认知的干预 ,作业活动的介入 ,环 境 改 造与辅助技术的干预应用 。
http : //www.cjrtponline.com
中 国 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年 2 月第 29 卷第 2 期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 Feb ., 2023, Vol . 29, No .2
SSP 是针对 pDoC 患者常用的干预手段 ,是指运 用环境刺激来促进觉醒和行为反应的系列方法 [40] , 包 括但不限于视 、听 、嗅 、味 、触 、前庭觉等多个感官 重 复 的刺激 。机制是丰富环境有利于认知和运动功能 的恢复 、降低意识知觉的阈值 。虚拟现实技术 ( virtual reality , VR ) 将 SSP 与音乐和记忆疗法相结合 ,是提供 SSP 的有效工具 [41] 。通常采用观看熟悉的视频节目 、 亲属呼唤 、聆听音乐 、触摸 、活动肢体 、闻不同 气味 及果汁 唇 舌刺激等形式 , 每次 10~20 min ,结合情感 或自传体内容的刺激效果更佳 [42] 。生命体征不稳定 , 不能耐受者慎用。
3.2.2.1 . 4 吞咽治 疗
共识意见
推 荐对 pDoC 患者进行床旁吞咽行为的评估以及 床旁内镜检查,经评估后可进行一定强度的吞咽训 练 和 经 口治疗性喂咽, 以维持和强化患者的吞咽功能。
推 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几乎所有的 pDoC 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 障
碍 ,气管造口术可加重或导致吞咽困难 [43] ,加强吞咽 训 练有助于拔除气管套管 。大部分 pDoC 患者不适宜 经 口进行普通食物的喂咽 。尤其是 VS 患者 , 咽喉部 分 泌 物较多 ,常意味自主吞咽次数偏少而极易发生误 吸 , 即使是鼻饲饮食 ,也可能出现不可预测的 误吸和 窒 息 。对 pDoC 患者进行一定强度的吞咽治疗 ,增加 自主 吞 咽次数 ,有益于吞咽功能的维持和强化 ,但治 疗前应进行床旁吞咽功能评估和床旁内镜检查 [44] 。 根 据 评 估结果进行一定强度的床旁吞咽治疗 ,包括口腔 卫生管 理 、 口腔的感觉刺激 ( 包括味觉和冷刺激 ) 、治 疗性经口喂咽以及舌骨上肌群的肌电刺激等 [45] 。对 适 合 经口进行治疗性喂养的患者应给予喂养监管 ( 如进 行 监 护 人 宣 教 ) 及 喂 养 食 物 性 状 的 调 整 ( 如 使 用 增 稠剂 ) 。
3 . 2.2.1 . 5 物理因子治疗
共识意见
推荐在无禁忌证的前提下,根据临床评估结果选 择 恰当的物理因子治疗, 以改善 pDoC 患者的症状和 防 治并发症。
推 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物 理因子通常包括温度刺激 ( 冷 、热 ) 、机械刺激 ( 超声 波 、冲击波 、擦浴 ) 、 电磁刺激 ( 直流电 、低频
电 、 中频电 、高频电 、磁疗 ) 、光 ( 红外线 、紫外线 、 激光 ) 等 。主要是针对 pDoC 患者的各种临床问题 ,如 肺炎 、 胃潴留 、尿潴留 、肢端水肿 、肢体痉挛 、肌肉 萎 缩 [37] 、关节挛缩 、疼痛 、压疮 、局部炎症等。
3.2.2.1.6 音乐疗 法
共识意见
推 荐采取个体化的音乐治疗方案对 pDoC 患者进 行 治疗。
推 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音 乐疗法通过激活相关脑网络来增强执行功能, 改 善 认知功能 ,促进脑可塑性 ,提高 pDoC 患者的意 识水平 [46] 。可由患者亲属或音乐治疗师来选择治疗 性 音乐 [47-48 ] ,首选患者喜好的音乐 , 由专业音乐治疗师 现 场 演奏效果更佳 。建议治疗时长每次 10~ 15 min , 每天 2 次以上 ,避免过度刺激而造成疲劳 。生命体 征 不 稳定,不能耐受者慎用。
3.2.2.1.7 高 压 氧 治 疗 (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 HBOT )
共识意见
推 荐 在 pDoC 患者全身状态允许和安全的前提下, 评 估后进行多疗程 HBOT 治疗。
推 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HBOT 是指在超过 1 个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下 ,通 过 吸 入纯氧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主要机制在于提高组 织 氧 分压和氧气的弥散距离 ,改善缺血组织的氧供。 一般来说 , HBOT 的压力为 1.4~2.4 绝对大气压 ,每 次 吸氧 60 ~ 90 min , 中间休息时吸入空气 ,具体使用压 力 与疗程通常根据疾病的需要和患者的状态决定 [49-50] 。 HBOT 可 改 善 pDoC 患者的脑微循环 , 同时改变脑组 织 的 氧气稳态 ,刺激脑干网状激活系统和神经环路, 发挥 促 醒和神经修复作用 [51] ,通常采用压力 1.4~2.0 绝 对大气压 , 20 次 1 个疗程 。 国内外的基础研究和临床 试验已 证 实 HBOT 的有效性 [52] 。生命体征不稳定 、开 放 性胸部创伤 、严重肺部感染 、肺大疱等 ,癫痫发作 未控制者 ,不能耐受者慎用 。
3.2.2.1.8 中医治 疗
共识意见
推 荐 pDoC 患者属中医实证者采用针刺穴位强刺 激治疗,属虚证者以针刺补法及灸法为主,联合中 药 辨证施治。
http : / /www.cjrtponline.com
中 国 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年 2 月第 29 卷第 2 期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 Feb ., 2023, Vol . 29, No .2
- 131 -
推 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中 医药疗法救治 pDoC 患者的历史悠久 ,方法流 派众多 , 主要包括针灸 、 中药等 。针灸: 以醒神开 窍 、启闭固脱为法 ,属 实证者 ,选取人中 、内关 、合 谷 、三 阴交 、太冲 、涌泉 、风池 、百会 、神庭等穴 位 ,运用快速捻针法或电针刺激法 ,每次 10~20 min , 7~ 10 d 为 1 个疗程; 属虚证者 ,包括营养状况不 佳 、 贫血等 ,选取气海 、足 三里 、太溪 、涌泉等穴位 ,运 用针刺补法鼓舞人体正气 , 百会 、神阙 、关元用 灸 法 [53] 。 中药 :实证伴高热者可选用安宫 牛黄丸 ,无高 热者可选用苏合香丸 , 中药汤剂以补阳 还五汤 、化瘀 通窍方等辨证施治 , 随证加减 ,亦可 煎剂保留灌肠以 清热通腹排便 ,效果良好 [54] 。生命体征不稳定 ,不能 耐受者慎用 。
3.2.2.1.9 康复护 理
共识意见
推荐重点关注 pDoC 患者体位 、皮肤 、营养和 管 道的管理, 以及并发症 的护理。
推 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
康 复护理是 pDoC 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 。常规护 理 包括体位管理 ,选择合适的体位垫 ,定时翻身 ,避 免 压 疮 。护理过程中应尽量增加 SSP 以促进意识的恢 复 。气管切开患者做好气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维 持气道湿化 ,翻身叩背 ,并采用体位引流 、辅助排 痰和 俯 卧位通气等协助痰液排出 。进行营养筛查 ,协 助做 好 营养途径的选择与维护 。做好口腔护理 ,进行 坐 位 、头控训练及吞咽器官基础训练 。若病情需要, 根 据患者残余尿量可行无菌间歇导尿 ,进行家庭康复 护理指导 [55] 。
3 . 2.2.1.10 神经调控治疗
3.2.2.1.10.1 无创神经调控治 疗
3 .2.2.1.10.1.1 经颅磁刺激 (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 ‐ tion , TMS )
共识意见
推 荐 在 pDoC 患者原发病情稳定及脑水肿消退后, 可 根 据病情进行多疗程 TMS 治疗。
推 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TMS 通过电磁脉冲增强大脑皮质的兴奋性突触活
颅 磁 刺 激 (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 rTMS ) 是最常用的刺激模式 ,一般认为高频 rTMS 具 有皮质兴奋性效应 ,低频具有抑制性效应 。 目前 多 使 用高频 ( 5 Hz 、 10 Hz 、 20 Hz ) rTMS 刺激前额叶背外侧 区 (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 DLPFC ) 、后顶叶皮 质 ( posterior parietal cortex , PPC ) , 刺 激 强 度 为 80%~ 100% 静息运动阈值 , 1 000~ 1 500 个脉冲 ,疗程为 1~ 20 d [57-58 ] 。 间 歇 爆 发 模 式 脉 冲 刺 激 (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 iTBS ) 可 能 也 是 一 种 有 效 的 模 式 。 MCS 患者的总体获益优于 VS / UWS 患者 。对具有靶区 不稳定 病 变 、癫痫病史 、治疗部位颅骨缺损或体内金 属植入物 ( 包括带有呼吸机 、金属气管套管等 ) 的患 者 慎 用。
3.2.2.1.10.1. 2 经 颅 直 流 电 刺 激 ( transcranial direct cur ‐ rent stimulation , tDCS )
共识意见
推荐在无禁忌证的前提下,可采用多靶点联合刺 激及长时程 tDCS 治疗 pDoC 患者。
推 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tDCS 利用低强度电流作用于特定脑区 ,调节大 脑 皮 质神经活动 ,可能加强额顶网络皮质功能联系, 具有一定的促醒疗效 [33] 。刺激靶区的选择是产生疗 效 的核心 ,推荐阳极 tDCS 刺激前额叶背外侧区 、初 级 感觉运动皮质以及前额叶 , 每次 20 min , 电流密度 40~56 μ A / cm 2 ,刺激 10 d ,可进行 1~2 个疗程治疗 [59] 。 有 癫痫病史或颅内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慎用 。 3. 2.2.1.10.1.3 正 中 神 经 电 刺 激 ( median nerve stimula ‐ tion , MNS )
共识意见
推荐可根据 pDoC 患者病情行多疗程 MNS 治疗 。 推 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MNS 通过刺激正中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导至脑干、 丘脑 及 大脑皮质 ,达到改善脑血流 、兴奋脑干网状系 统 、提高皮质兴奋性等作用 [60] 。 目前 治疗部位多选取 利手侧 ,参数设置主要为 :频率 40 Hz , 电流强度 10~ 20 mA ,脉冲宽度 300 ms ,每分钟 20~30 s ,连续刺激 3~8 h ,每天 1 次 ,连续刺激 2 周为 1 个疗程 [61-62] ,不良 反应 罕 见 。刺激部位皮肤有破损或感染者 ,不能耐受 者 慎用。
动 , 调节皮质兴奋性 ,促进神经可塑性 [56-57] 。重复经
http : / /www.cjrtponline.com
中 国 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年 2 月第 29 卷第 2 期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 Feb ., 2023, Vol . 29, No .2
3 . 2.2.1.10.1.4 经耳迷走神经电刺激 ( transcutaneous au ‐ 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 taVNS )
共识意见
推 荐 taVNS 作为补充治疗手段与其他治疗方法联 合 应 用改善 pDoC 患者的意识水平。
推 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taVNS 是 一种新型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 ,可能 通过 刺 激迷走神经耳支 ,进而通过孤束核 、上行网状 激 活系统等激活突显网络 、边缘系统和内感受系统 等 ,提高皮质兴奋性 ,促进意识障碍的恢复 [63] 。常见 刺激部位有耳甲腔 、耳甲艇 [64] ,参数常采用频率 20 ~ 25 Hz , 电流强度 1~6 mA ,脉冲宽度 < 1000 μs ,连续 刺激 30 min , 每天 1~2 次 ,疗程 4~8 周 [65] 。未来仍需 进 一步的研究探索 , 以在特定条件下带来最大的治疗 效 果 。刺激部位皮肤有破损或感染者 , 不能耐受者 慎用 。
3.2.2.1.10.2 有创神经调控治 疗
3.2.2.1.10.2.1 植入式神经调控技 术
共识意见
推荐在常规康复及无创神经调控治疗无效时,充 分 评估后可依据患者病情考虑外科治疗。
推 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植 入 式 神 经 调 控 技 术 主 要 包 括 脑 深 部 电 刺 激 ( deep brain stimulation , DBS ) 、脊髓电刺激 (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 SCS ) 和 植 入 式 迷 走 神 经 电 刺 激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 VNS ) 等 [33] 。通过直接对意识相关 脑 网络进 行刺激与调节 ,达到促进意识恢复的目标 。适 用 于 病程超过 3 个月 ,常规康复及无创神经调控治疗 无效的 MCS 患者 ,手术方式及类型根据病情确定 [3] 。 植 入式神经调控的术后参数设置与程控具有较高的专 业 要 求 , 原 则 上 应 由 手 术 医 生 团 队 管 理 , 或 有 其 参与 。
3 .2.2.1.10.2.2 植入式神经调控术后康复
共识意见
推 荐植入神经调控设备的 pDoC 患者 ,仍进行持 续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前需认真阅读患者持有的 植 入 设备使用说明书,或咨询手术医生。
推 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近 年来随着外科植入式神经调控临床应用日益增
多 , 术后康复治疗面临新的挑战 。注意事项如下 。 ① 高压氧治疗: 围手术期后 ,可以接受高压氧治疗, 但 入舱前需要关闭刺激器 , 出舱后需使用程控仪重新 开 启刺激器 。②针刺及透热治疗: 可以接受相关治 疗 ,但在皮下埋置的刺激器及连接电缆通过的皮肤区 域 ,禁止针刺及透热治疗 , 以免皮肤破损导致 植入物 感染 ;在植入区附近透热治疗时 ,需用一定厚度的衣 物遮盖 , 以防热效应损坏植入物 。一般情况下 , 针 刺 、贴片及热疗等应距离植入物 10 cm 以上 。③功能 性 电 刺激 ( functional electric stimulation , FES ) : 由于同 时 多 种电刺激的作用机制及效应关系不明确 ,通常不 建议同时 进 行刺激 ,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损害 ; 进行 FES 时原则上停用植入刺激器 ,治疗结束后再重新开 启 。④肢体活动: 围手术期后可进行常规肢体被动活 动 , 但植入物放置及经过区域应避免过度牵拉 ,或皮 肤 表 面 多 次 摩 擦 , 以 避 免 皮 肤 破 损 , 导 致 植 入 物 外 露。
3 .2.2.1.11 脑机接口 ( brain - computer interface , BCI ) 共识意见
推 荐 BCI 作为意识评估方法的一种补充,辅助诊 断 和评定 pDoC 患者的意识状态。
推 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BCI 是 指不依赖常规外周神经和肌肉组织 ,在大 脑 与外部环境之间直接建立一种新型信息交流通道的 技术 [66] 。 目前基于 EEG 的非侵入式 BCI 系 统的临床应 用最为广泛 , 已实现 pDoC 患者的意识状态检测和 辅 助诊断 ,弥补传统行为量表对意识评估的不足 ; 同时 也可应用于 pDoC 患者的辅助交流和预后预测 [67-68] 。 此 外 , 已证实双向 - 闭环 BCI 可依托反馈信息对大脑进行 干 预 ,从而促进大脑神经重塑 ,有望成为 pDoC 患者 促醒 康 复治疗的临床辅助工具 。生命体征不稳定 ,不 能 耐受者慎用。
3.2.2.1.12 康复机器人技 术
共识意见
推荐具有重症康复经验的康复中心,在充分评估 患 者安全性后,早期开展康复机器人辅助下活动, 同 步实施个体化的音乐治疗及神经电磁刺激等,有效 提 高 pDoC 患者康复训练效率。
推 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康 复机器人技术的核心为人机交互 ,可自动执行
http : //www.cjrtponline.com
中 国 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年 2 月第 29 卷第 2 期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 Feb ., 2023, Vol . 29, No .2
- 133 -
任务 , 帮助功能障碍者进行康复训练 [69] 。 pDoC 患者 在 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机器人辅助下直立训练和肢体 被动 活 动 ,能预防和改善直立性低血压 、获得性衰弱 的 临 床症状 [70] 。更重要的是 ,康复机器人辅助下的直 立 、被动活动训练结合音乐治疗 、神经电刺激 、运动 意 图识别与人机交互控制 ,能更有效地加速运动及认 知 功 能的恢复 ,从而提高患者的意识水平 , 改善结 局 [71] 。生命体征不稳定 ,不能耐受者慎用。
3.2.2.2 治疗类 ( 药物治疗 )
共识意见
推 荐在重度脑外伤所致的 pDoC 患者中使用金刚 烷 胺改善意识水平。
推 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金刚烷胺 (200~400) mg / d 可 提 高脑外伤后认知和觉醒水平 ,在重度脑外伤患者中 推 荐使用 [ 1] 。其他作用于多巴胺能 、儿茶酚胺能和胆 碱 能系统的药物以及唑吡坦 、巴氯芬等药物也有临床 应用 报 道 ,但需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3] 。
3 . 2.2.3 健康促进类 ( 综合管理 )
共识意见
推 荐康复医生对 pDoC 患者进行全面综合的目标 化管 理 ,为每位患者制订个体化的管理方案和目标。
推 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
综合康复管理需要康复医生对 pDoC 患者进行 全 面综合 的目标化管理 ,涉及诊断 、营养 、呼吸 、心率 / 血压 、皮肤 、尿便控制 、运动 / 姿势控制 、疼痛 、 痉 挛 、睡眠 、个人卫 生 、家庭支持 、出院计划 、决策制 定 等 方面 。尽早介入康复是关键 , 可有效预防并发 症 ,激活和提高残存功能 ,增加感觉的输入 ,促进意 识 的恢复 [72] 。
3 .3 特殊临床问题处理
3 .3.1 气管套管的拔除 共识意见
推荐由康复医师、耳鼻喉科医师、呼吸科或感染 科医师、心肺物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和护士组成 多 学科团队,拔管前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呼吸康复,采 取 个 体化拔管方案。
推 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
快速安全地拔除气管套管可促进 pDoC 患者的 恢
复并改善预后 结 局 [73] 。脱离机械通气 , 临床生命体征 和血流动力学稳定即可拔管 [74] 。拔管前需充分评估 意 识 状态 、气道通畅性 、吞咽功能 、咳嗽有效性和分泌 物清除能力等 [75] 。漏气试验阴性后采用封盖或单向 阀 进行封 堵训练 ,观察是否能够耐受 。对不能耐受者需 内窥镜 检查确定原因并予以处理 。胸廓牵伸技术 、辅 助 静态呼吸训练及体位排痰等训练可促进患者呼吸功 能恢复 ,加速拔管。
3 .3.2 颅骨缺损的修补
共识意见
推荐 pDoC 患者在术后 3 个月且颅内情况稳定 后 尽早进行修补。
推 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
去 骨瓣减压术是减轻脑损伤后脑水肿 、降低颅内 压的 常 用手术方法 ,但颅骨缺损 ,脑水肿消退后大脑 失去骨性保护 ,改变了颅内生理环境 ,导致脑脊液 、 脑 血流循环异常 ,脑组织随体位变化向骨窗外膨出或 凹陷 ,影响神经功能恢复 [76] 。因此 ,在原发脑损伤稳 定后应行颅骨修补 , 以恢复颅腔完 整性 。一般术后 3~ 6 个月为最佳时机 ,部分病例也可在 3 个月内早期 修 补 [77] 。常用修补材料为钛合金材料 , 临床应用时 间 长 , 组织相容性好 ,缺点是有透热性 ,头部 CT 、 MRI 检 查有伪影 。聚醚醚酮 ( polyetheretherketone , PEEK ) 是 近年应用的新材料 ,塑形 好 , 隔热性强 ,影像检查无 伪影 ,但价格较高 , 临床应用时间短 ,缺乏相关并发 症 的 大样本报道 [78-79] 。
3.3.3 脑积 水 共识意见
推荐高压性脑积水行分流手术治疗。单纯脑室扩
大,颅压正常或低于正常,可行必要的检查明确诊 断 并 评 估分流手术风险与获益。
推 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
脑 损伤意识不恢复 ,或恢复后又出现意识水平下
降 ,应警 惕 脑积水可能 。临床常见高压性脑积水 ,影 像 可 见脑室扩大或进行性增大 ,伴脑室周围脑脊液渗 出 ,腰穿测压超过 200 mmH 2 O ,应行分流手术 [80] 。部 分 患者单纯脑室扩大 ,腰穿测压正常或低于正常值, 不 除外正常压力或低压性脑积水 ,应依患者意识状 态 、脑脊液放液或腰大池引流试验综合判断 [81-82] 。试 验 阳 性患者大多能从分流术中获益 。阴性结果患者可
http : / /www.cjrtponline.com
中 国 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年 2 月第 29 卷第 2 期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 Feb ., 2023, Vol . 29, No .2
综合影 像 、医生经验及家属意愿确定处置方式 。脑积 水手术常用脑室 - 腹腔分流术 ,部分也可采用腰大池 - 腹 腔分流 。使用可调压分流阀有利于必要时进行压力 调整。
3.3.4 ICU 获得性衰弱 ( intensive care unit acquired weak ‐ ness , ICU - AW )
共识意见
推 荐在 pDoC 患者病情初步稳定后尽早行康复治 疗 及训练,减少 ICU - AW 发生。
推 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
由 于 严重原发病卧床 ,或因治疗需要镇静 、镇痛 及制动等处置 后 , 出现全身性肌肉无力和萎缩 , 呼吸 肌和 全 身近端肢体容易受累 ,发生呼吸困难 、呼吸机 撤离困难及四肢无力 、瘫痪等 , 导致严重并发症 , ICU 及住院时间延长 ,病残和死亡率增高等 。 pDoC 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 , ICU - AW 发生尤为普遍且隐蔽 。 病 情 稳定后应尽早进行被动康复训练 、神经肌肉电刺 激 等 。 对 意 识 部 分 恢 复 患 者 应 尽 早 协 助 进 行 主 动 训练 [83] 。
3 .3.5 深静脉血栓形成 ( deep venous thrombosis , DVT ) 共识意见
推 荐对所有 pDoC 患者行 DVT 发生、复发和出血 风 险评估,并行预防措施。 当存在明显的血栓进展危 险 因素 / 血栓症状严重时,建议积极治疗。启动抗凝治 疗后经评估可考虑早期适当活动。
推 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
pDoC 患者是 DVT 高危人群 ,可导致肺栓塞 , 严 重者 可 导致死亡 。建议采用早期双下肢抬高 、被动肢 体 活动 、按摩小腿三头肌 、间歇性充气加压 、神经肌 肉 电 刺激 、低分子肝素等进行早期预防 [84] 。可使用超 声 和 D - 二聚体动态变化进行临床评估 。急性孤立性下 肢 远端 DVT ,血栓范围扩展时可直接口服抗凝药物或 皮 下 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85] 。若高危因素持续存在, 在定期评估复发和出血基础上抗凝时间应超过 3 个月 。 出 血风险较低 ,无限期抗凝治疗是高复发风险者的最 佳 选择 。广泛下肢 DVT 患者可选择血栓清除外科手 术 治疗 。严重 DVT 且绝对抗凝禁忌证者考虑下腔静 脉 滤器置入 ( 但应尽早移除 ) 。对抗凝药物已达到治疗 水 平或稳定浓度且血栓脱落风险较低者 ,早期下床活 动 有益于减轻疼痛 、肿胀 ,减少血栓后综合征 ,不会
增加肺栓塞发生风险 [86-87] 。
3.3.6 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 paroxysmal sympathet ‐ ic hyperactivity , PSH )
共识意见
推 荐通过临床症状及 PSH 评分量表 ( paroxysmal sympathetic hyperactivity - assessment measure , PSH - AM ) 诊断,需排除癫痫。早期识别、积极治疗对改善 pDoC 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推 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
PSH 是以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活跃为特征的临床 综合征 ,包括发热 、呼吸频率增快 、心率增快 、血压 升高 、出汗及肌张力增高或痉挛 ,易被误诊为癫痫发 作 [8 8 ] 。 临床主要通过症状及 PSH - AM 诊断 , 但需经 EEG 排 除 癫痫 [89] 。 PSH 的治疗目标是消除病因 ( 减少脑 水 肿 和控制颅内高压 ) 和诱因 ( 疼痛 、尿潴留 、吸痰 、 擦 拭等 ) ,控制症状及减少并发症 。药物治疗的作用 靶 点 包括非选择性 β 受体 、阿片受体 、钙离子通道 、 多 巴 胺 D 2 受体 、 γ- 氨基丁酸 - A / B 受体等。
3.3.7 营养管理与胃肠康 复
共识意见
推 荐对 pDoC 患者进行营养目标管理 ,按照个体 化的需求补充能量和营养成分,达到理想的体质量 指 数 , 改善患者的胃肠问题。
推 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
进 行营养目标管理 ,应评估最适合的营养途径, 选 择最适宜的食物 ,最后设定体质量指数控制范围或 增 减目标值 。首选肠内营养 ,早期开始 。不耐受鼻胃 管喂养 、反流 / 误吸高风险患者 ,可选择鼻肠管或胃 / 肠造 瘘 术 。保留经口进食能力者 ,应积极接受吞咽功 能评 定 和训练 。营养管理要保障营养的质和量 ,能量 供 应 一 般 应 达 到 25~30 kCal/(kg ·d) , 蛋 白 质 1.2~2.0 g /( kg · d ) 。如 存在发热 、肌张力增高等情况需适当提高 能量供应 [90] 。
pDoC 患 者 极易出现胃肠问题 , 与长期卧床 、应 用抗 生 素菌群失调 、交感神经兴奋 、营养缺乏等因素 有 关 ,常需多因素干预 。除药物治疗 、调整体位等传 统 方 式外 , 还应注意规范日常护理细节 ,并结合中 医 、理疗等方法 ,对患者进行综合细致的管理 [91] 。联 合 运动疗法 、干扰电以及胫神经电刺激有助于改善胃 肠 功能障碍 [92] 。
http : / /www.cjrtponline.com
中 国 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年 2 月第 29 卷第 2 期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 Feb ., 2023, Vol . 29, No .2
- 135 -
3.3.8 儿童 pDoC 康 复
共识意见
推 荐使用儿童版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 Glasgow Co ‐ ma Scale for Pediatrics , GCS - P ) 、 FOUR 、儿童版昏 迷 恢复量表 ( Coma Recovery Scale for Pediatrics , CRS - P ) 和 神经电生理技术评估儿童 pDoC 患者,采用无创神 经 调控治疗。
推 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
儿 童 pDoC 病因有创伤 、感染 、发育性疾病和先 天性代谢病等 。 由于处在生长发育期 ,儿童 pDoC 的 评 估 和治疗较成人有较大差异 。 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行 为 量 表评估联合神经电生理技术 、脑成像进行综合评 定 。 CRS - P 可提高评估准确性 。 FOUR 适用于所有年 龄 段 的患者 ,尤其不能配合的低龄患者 [93] 。部分早期 pDoC 患儿可使用 GCS - P 。神经电生理技术广泛应用 于 儿童 pDoC 的评估 ,具有低成本和无创的优点 [94-95] 。
目 前 国内外暂无针对儿童 pDoC 治疗的指南 ,迫 切需要具有高度循证依据的干预措施 。 MNS 、 SSP 、 高压 氧 、音乐疗法 、 tDCS 和 TMS 等多种治疗方法已 应 用 于儿童 pDoC 治疗 ,且均取得一定疗效 。但需密 切注意 EEG 检查结果 和临床癫痫发作情况 , 同时做好 定期 评 估 。无创神经调控容易实施且副作用较小 ,在 临 床上易推广 。侵入式神经调控技术在儿童尚无应用 经验 , 当无创神经调控治 疗无效时可考虑实施。
4 展望
由 于 pDoC 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其康复具有很多 特殊性 ,也有很多的治疗难点 ,不论是意识状态的恢 复 机制与治疗干预手段 ,还是各种功能障碍的康复, 都需要 我们不断探索 。随着科技的发展 ,各种新技术 和新方法也将为康复提供新的思路 , 为 pDoC 患者 带 来希望 之光 。此外 ,针对这类特殊人群的相关法律法 规 、伦理问题 , 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 ,适合的康复医 疗 和 长期照护机构的建设 ,伴随终生的基本康复和基 础护 理 的延伸服务 ,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利益冲突声明 :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
[ 参考文献 ]
[ 1] GIACINO J T , KATZ D I , SCHIFF N D , et al . Practice Guide ‐ line Update Recommendations Summary : Disorders of Con ‐ sciousness : Report of the Guideline Development , Dissemina ‐ tion , and Implementation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 ‐
emy of Neurology ; the American Congress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 and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n Disability , Independent Living , and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 J ]. Neurology , 2018, 91 ( 10): 450-460.
[ 2] KONDZIELLA D , BENDER A , DISERENS K , et al . European Academy of Neurology Guideline on the Diagnosis of Coma and Other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J ]. Eur J Neurol , 2020, 27 ( 5): 741-756.
[3]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业委员会意识障碍与促醒学组 . 慢 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 J ]. 中华神经医学杂 志 , 2020, 1 9( 10): 977-982.
Group of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and Conscious - promo ‐ tion ,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Neurorepair of Chinese Medi ‐ cal Doctor Association . Diagnoses and Treatments of Pro ‐ 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an Experts Consensus [ J ] . Chin J Neuromed , 2020, 19( 10): 977-982 .
[4 ] 姜静远 , 邱卓英 , 王国祥 , 等 .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 在康复中系统应用的方案与路线图 [ J ]. 中国康复理论与 实 践 , 2020, 26( 11): 1241- 1255.
JIANG J Y , QIU Z Y , WANG G X , et al . Systematic imple ‐ mentation o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amily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s in rehabilitation : protocol and roadmap [ J ].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 2 0 20, 26( 11): 1241- 1255.
[5] HUMPHREY - MURTO S , WOOD T J , GONSALVES C , et al . The Delphi Method [ J ]. Acad Med , 2020, 95( 1): 168 .
[ 6] BALSHEM H , HELFAND M , SCHUNEMANN H J , et al . GRADE Guidelines : 3. Rating the Quality of Evidence [ J ]. J Clin Epidemiol , 2011, 64(4): 401-406.
[ 7] WILLERMAN B . The adaptation and use of Kendall ‘ s coeffi ‐ cient of concordance ( W ) to sociometric - type rankings [ J ]. Psy ‐ chol Bull , 19 5 5, 52(2): 132- 133.
[8] 陈耀龙 , 陈恳 , 叶志康 , 等 . 中国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指 南 的制定 [ J ].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 2015, 15(2): 236-239.
CHEN Y L , CHEN K , YE Z K , et al . Development of Chi ‐ nese Practice Guidelines on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of Vancomycin [ J ] . Chin J Evid - based Med , 2015, 15(2): 236-239.
[9] GUYATT G H , OXMAN A D , VIST G E , et al . GRADE : an emerging consensus on rating quality of evidence and strength of recommendations [ J ]. BMJ , 2008, 336(7650): 924-926.
[ 10] 刘子建 , 王兴 , 韩莹 , 等 . 用德尔菲法确定 5- 氨基酮戊酸光动 力 疗法治疗口腔潜在恶性疾患专家共识的临床问题及结局 指标 [ J ] . 口腔疾病防治 , 2022, 30(5): 330-337.
LIU Z J , WANG X , HAN Y , et al . Clinical problems and out ‐ come indicators in the expert consensus determined by the Del ‐ phi method of 5 ⁃ 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oral potential malignant diseases [ J ]. J Prev
http : / /www.cjrtponline.com
中 国 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年 2 月第 29 卷第 2 期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 Feb ., 2023, Vol . 29, No .2
Treat Stomatol Dis , 2022, 30(5): 330-337.
[ 11] SEEL R T , SHERER M , WHYTE J , et al . Assessment scales for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evidence - based recommenda ‐ 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 J ]. Arch Phys Med Re ‐ habil , 2010, 91( 12): 1795- 18 1 3.
[ 12] WANNEZ S , HEINE L , THONNARD M , et al . The repeti ‐ tion of behavioral assessments in diagnosis of disorders of con ‐ sciousness [ J ]. Ann Neurol , 2017, 81(6): 883-889 .
[ 13] KOWALSKI R G , HAMMOND F M , WEINTRAUB A H , et al . Recovery of consciousness and functional outcome in mod ‐ erate and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 J ]. JAMA Neurol , 20 2 1, 78(5): 548-557.
[ 14] GIACINO J T , SHERER M , CHRISTOFOROU A , et al . Be ‐ havioral recovery and early decision making in patients with prolonged disturbance in consciousness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 ‐ jury [ J ]. J Neurotrauma , 2020, 37(2): 357-365.
[ 15] SKIBSTED A P , AMIRI M , FISHER P M , et al . Conscious ‐ ness in neurocritical care cohort study using fMRI and EEG ( CONNECT - ME ): protocol for a longitudinal prospective study and a tertiary clinical care service [ J ]. Front Neurol , 2018, 9:
1 012.
[ 16] ZHENG R Z , QI Z X , WANG Z , et al . Clinical decision on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after acquired brain injury : stepping forward [ J ]. Neurosci Bull , 2023, 39( 1): 138- 162.
[ 17] QIN P , WU X , DUNCAN N W , et al . GABAA receptor defi ‐ cits predict recovery in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 ‐ ness : a preliminary multimodal [( 11) C ] Flumazenil PET and fMRI study [ J ]. Human Brain Mapping , 2015, 36( 10): 3867 -
3877.
[ 18] QIN P , WU X , HUANG Z , et al . How are different neural networks related to consciousness ? [ J ]. Ann Neurol , 2015, 78 (4 ) : 594-605.
[ 19] WU X , ZOU Q , HU J , et al . Intrinsic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patterns predict consciousness level and recovery outcome in acquired brain injury [ J ]. J Neurosci , 2015, 35(37): 12932-
12946 .
[ 20] ZOU Q , WU X , HU J , et al . Longitudinal recovery of local neuronal activity and consciousness level in acquired brain inju ‐ ry [ J ] . Hum Brain Mapp , 2017, 38(7): 3579-3591.
[ 21] WU H , QI Z , WU X , et al . Anterior precuneus related to the recovery of consciousness [ J ]. Neuroimage Clin , 2022, 33:
102951.
[ 22] HARRISON A H , NOSEWORTHY M D , REILLY J P , et al . EEG and fMRI agree : mental arithmetic is the easiest form of imagery to detect [ J ]. Conscious Cogn , 2017, 48: 104- 116.
[ 23] GIBSON R M , FERNANDEZ - ESPEJO D , GONZALEZ -
LARA L E , et al . Multiple tasks and neuroimaging modalities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detecting covert awareness in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J ]. Front Hum Neurosci , 2014, 8 : 950.
[24] CLAASSEN J , DOYLE K , MATORY A , et al . Detection of brain activation in unresponsive patients with acute brain injury [ J ]. N Engl J Med , 2019, 380(26): 2497-2505.
[ 25] BAI Y , LIN Y , ZIEMANN U . Managing disorders of con ‐ sciousness : the role of electroencephalography [ J ]. J Neurol , 2021, 268( 11): 4033-4065.
[ 26] LUTKENHOFF E S , NIGRI A , ROSSI SEBASTIANO D , et al . EEG power spectra and subcortical pathology in chronic dis ‐ 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J ]. Psychol Med , 2022, 52(8): 1491-
1 500.
[27] BEKINSCHTEIN T A , DEHAENE S , ROHAUT B , et al . Neural signature of the conscious processing of auditory regu ‐ larities [ J ].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 2009, 106(5): 1672- 1677 .
[ 28] ANDRE - OBADIA N , ZYSS J , GAVARET M , et al . Recom ‐ 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 electroencephalography and evoked potentials in comatose patients [ J ]. Neurophysiol Clin , 2018, 48 (3): 1 43- 169.
[ 29] ROLLNIK J D .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of neurologic reha ‐ bilitation [ J ]. Handb Clin Neurol , 2019, 161: 187- 194.
[ 30] SI J , DANG Y , ZHANG Y , et al .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fre ‐ quency influences the hemodynamic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J ]. Neurosci Bull , 2018, 34(4):
6 5 9-667.
[ 31] KEMPNY A M , JAMES L , YELDEN K , et al . Functional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as a probe of brain function in peo ‐ ple with 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J ]. Neuroimage Clin , 2016, 12: 312-319.
[ 32] CASAROTTO S , ROMERO LAURO L J , BELLINA V , et al . EEG responses to TMS are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the per ‐ turbation parameters and repeatable over time [ J ]. PLoS One , 201 0, 5(4): e 10281.
[33] THIBAUT A , SCHIFF N , GIACINO J , et al . Therapeutic in ‐ terventions /span> in patients with 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 ‐ ness [ J ] . Lancet Neurol , 2019, 18(6): 600-614.
[ 34] ARAI N , NAKANISHI T , NAKAJIMA S , et al . Insights of neurophysiology on unconscious state using combined transcra ‐ 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nd electroencephalography : a sys ‐ tematic review [ J ]. Neurosci Biobehav Rev , 2021, 131:
2 93-312.
[ 35] NG H , KING A . A systematic review of head - up tilt to im ‐ prove consciousness in people with a prolonged 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 [ J ]. Clin Rehabil , 2021, 35( 1): 13-25.
http : / /www.cjrtponline.com
中 国 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年 2 月第 29 卷第 2 期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 Feb ., 2023, Vol . 29, No .2
- 137 -
[ 36] BARTOLO M , BARGELLESI S , CASTIONI C A , et al . Mo ‐ bilization in early rehabilita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with severe acquired brain injury : an observational study [ J ]. J Rehabil Med , 2017, 49(9): 715-722.
[ 37] THIBAUT A , WANNEZ S , DELTOMBE T , et al . Physica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impact on spasticity and muscle contracture [ J ]. NeuroRehabilitation , 201 8, 42(2): 199-205.
[ 38] WILLIAMS K , CHRISTENBURY J , NIEMEIER J P , et al . Is robotic gait training feasible in adults with disorders of con ‐ sciousness ? [ J ]. J Head Trauma Rehabil , 2020, 35(3): E 266-
E 2 70.
[39] PORTA R , VITACCA M , GILE L S , et al . Supported arm training in patients recently weaned from mechanical ventila ‐ tion [ J ]. Chest , 2005, 128(4): 2511-2520.
[40] GIACINO J T . Sensory stimulation :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the evidence for effectiveness [ J ]. NeuroRehabilitation , 1996, 6( 1): 6 9-78.
[41] LIANG P , XU H , LI S , et al . Virtual reality - based sensory stimulation for pediatric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a pilot study [ J ] . Front Pediatr , 2022, 10: 879422.
[ 4 2] LI J , CHENG Q , LIU F K , et al . Sensory stimulation to im ‐ prove arousal in comatose patients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 J ]. Neurol Sci , 2020, 41 (9): 2367-2376 .
[ 43] MELOTTE E , MAUDOUX A , DELHALLE S , et al . Swal ‐ lowing in individual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a cohort study [ J ]. Ann Phys Rehabil Med , 2021, 64(4): 101403.
[ 44] DZIEWAS R , MICHOU E , TRAPL - GRUNDSCHOBER M , et al . European Stroke Organisation and European Society for Swallowing Disorders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ost - stroke dysphagia [ J ]. Eur Stroke J , 2021, 6(3): LXXX ‐
IX - CXV .
[ 45] PRUM G , MALLART R , BEATRIX M , et al . Swallowing ac ‐ tivation using sensory stim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disor ‐ ders of consciousness [ J ]. J Rehabil Med Clin Commun , 2022, 5 : 2448.
[46] O ‘ KELLY J , JAMES L , PALANIAPPAN R , et al . Neurophys ‐ 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music therapy in vegeta ‐ tive and 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s [ J ]. Front Hum Neurosci , 20 1 3, 7: 884.
[ 47] PERRIN F , CASTRO M , TILLMANN B , et al . Promoting the use of personally relevant stimuli for investigating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J ]. Front Psychol , 2015, 6 :
1102.
[48] MAGEE W L . Music in the diagnosis , treatment and progno ‐
sis of people with 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J ]. Neuropsychol Rehabil , 2018, 28(8): 1331- 1339.
[ 49] ROCKSWOLD S B , ROCKSWOLD G L , ZAUN D A , et al .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Phase II clinical trial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ombined hyperbaric and normobaric hyperoxia on ce ‐ rebral metabolism , intracranial pressure , oxygen toxicity , and clinical outcome in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 J ]. J Neuro ‐ surg , 2013, 118(6): 1317- 1328.
[ 50] WALKER J M , MULATYA C , HEBERT D , et al . Sleep as ‐ sessment in a randomized trial of hyperbaric oxygen in U . S . service members with post concussive mild traumatic brain in ‐ jury compared to normal controls [ J ]. Sleep Med , 2018, 51:
6 6-79.
[51] 赵继宗 . 意识障碍临床诊疗的现状与进展 [ J ]. 临床神经外 科 杂志 , 2 020, 17( 1): 1-3.
ZHAO J Z .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nscious ‐ ness disorders [ J ]. J Clin Neurosurg , 2020, 17( 1): 1-3.
[ 52] YANG Y , XU L , XIE R , et al . A meta - analysis on the effi ‐ ciency of the time window of hyperbaric oxygen treatment on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in China [ J ]. J Neurorestoratol , 20 2 0, 8(4): 270-280.
[5 3] 张毅敏 , 陈爱连 , 唐纯志 , 等 . 电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 促醒作用的临床观察 [ J ]. 针刺研究 , 2013, 38(2): 158- 16 2 .
ZHANG Y M , CHEN A L , TANG C Z , et al . Clinical obser ‐ vation on electroacupuncture for arousing consciousness of co ‐ matose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 brain injury [ J ]. Acup Res , 2013 , 38(2): 158- 162.
[ 54] 钟慧 , 许立国 , 黄根胜 , 等 . 中风后意识障碍的中医康复研究 进展 [ J ]. 中医临床研究 , 2021, 13(20): 126- 129.
ZHONG H , XU L G , HUANG G S , et al . Research progress of TCM rehabilitation of consciousness disturbance after stroke [ J ]. Clin J Chin Med , 2021, 13(20): 126- 129.
[ 55] RACITI L , CORALLO F , MANULI A , et al . Nursing , care ‐ giving and psychological support in chronic disorders of con ‐ sciousness : a scoping review [ J ]. Acta Biomed , 2021, 92( S 2): e 2021013 .
[56] O ‘ NEAL C M , SCHROEDER L N , WELLS A A , et al . Pa ‐ tient outcomes in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following transcra ‐ 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 analy ‐ 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 J ]. Front Neurol , 2021, 12:
694970 .
[ 5 7] SHOU Z , LI Z , WANG X , et al . Non - invasive brain interven ‐ tion techniques used in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J ]. Int J Neurosci , 2021, 131(4): 390-404 .
[ 58] FORMICA C , DE SALVO S , CORALLO F , et al . Role of neurorehabilitative treatment using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 ‐
http : / /www.cjrtponline.com
中 国 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年 2 月第 29 卷第 2 期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 Feb ., 2023, Vol . 29, No .2
lation in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J ]. J Int Med Res , 2021, 49 (2) : 300060520976472.
[ 59] ZHANG X , LIU B , LI Y , et al . Multi - target and multi - session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pro ‐ 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a controlled study [ J ]. Front Neurosci , 2021, 15: 641951.
[ 60] LEI J , WANG L , GAO G , et al . Right median nerve electri ‐ cal stimulation for acute traumatic coma patients [ J ]. J Neu ‐ rotrauma , 2015, 32(20): 1584- 1589.
[61] WU X , ZHANG C , FENG J , et al . Right median nerve elec ‐ trical stimulation for acute traumatic coma ( the Asia Coma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rial ):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 J ]. Trials , 2017, 18( 1): 311.
[ 62] COOPER E B , COOPER J B . Electrical treatment of coma via the median nerve [ span style=“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size:8.0pt;color:#231f20;white-space:pre-wrap;“>J ]. Acta Neurochir Suppl , 2003, 87: 7- 10.
[63] YU Y , YANG Y , GAN S , et al . Cerebral hemodynamic corre ‐ lates of 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al nerve stimulation in con ‐ sciousness restoration : an open - label pilot study [ J ]. Front Neu ‐ rol , 2021, 12: 684791.
[ 64] DE GURTUBAY I G , BERMEJO P , LOPEZ M , et al . Evalua ‐ tion of different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anatomical targets in the ear by vagus evoked potential responses [ J ]. Brain Behav , 2021, 11( 11): e 234 3.
[ 65] OSINSKA A , RYNKIEWICZ A , BINDER M , et al . Non - in ‐ vasive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in treatment of disorders of con ‐ sciousness :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 J ]. Front Neurosci , 2022, 1 6: 834507.
[ 66] GIBSON R M , OWEN A M , CRUSE D . Brain - computer in ‐ terfaces for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J ]. Prog Brain Res , 2016, 228: 241-291.
[ 67] PAN J , XIAO J , WANG J , et al . Brain - computer interfaces for awareness detection , auxiliary diagnosis , prognosis , and re ‐ 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J ]. Semin Neurol , 2022, 42(3): 363-374.
[ 68] SPATARO R , XU Y , XU R , et al . How brain - computer inter ‐ face technology may improve the diagnosis of the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a comparative study [ J ]. Front Neurosci , 2022, 1 6 : 959339.
[ 6 9] CHEN Y , ABEL K T , JANECEK J T , et al . Home - based tech ‐ nologies for stroke rehabilitation : a systematic review [ J ]. Int J Med Inform , 2019, 123: 11-22.
[ 70] TAVEGGIA G , RAGUSA I , TRANI V , et al . Robotic tilt ta ‐ ble reduces the occurrence of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over time in vegetative states [ J ]. Int J Rehabil Res , 2015, 38(2): 162- 166.
[71] DE LUCA R , BONANNO M , VERMIGLIO G , et al . Robot ‐ ic verticalization plus music therapy in chronic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promising results from a pilot study [ J ]. Brain Sci , 2 022, 12(8): 1045.
[ 72] TURNER - STOKES L , ROSE H , LAKRA C , et al . Goal - set ‐ ting and attainment in 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development of a structured approach [ J ]. Brain Inj , 2020, 34 ( 1): 78 -88.
[ 73] ENRICHI C , BATTEL I , ZANETTI C , et al . Clinical criteria for tracheostomy decannulation in subjects with acquired brain injury [ J ]. Respir Care , 2017, 62( 10): 1255- 1263.
[ 74] MEDEIROS G C , SASSI F C , LIRANI - SILVA C , et al . Crite ‐ ria for tracheostomy decannulation : literature review [ J ]. Co ‐ das , 2019, 31(6): e 20180228.
[75] WARNECKE T , SUNTRUP S , TEISMANN I K , et al . Stan ‐ dardized endoscopic swallowing evaluation for tracheostomy decannulation in critically ill neurologic patients [ J ]. Crit Care Med , 2 013, 41(7): 1728- 1732.
[ 76] OZONER B . Cranioplasty following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 role in neurorecovery [ J ]. Curr Neurol Neurosci Rep , 2021, 21 ( 11): 62.
[ 77] CHEN R , YE G , ZHENG Y , et al . Optimal timing of cranio ‐ plasty and predictors of overall complications after cranioplas ‐ ty : the impact of brain collapse [ J ]. [ ahead of print ]. Neurosur ‐ gery , 2023. doi : 10. 1227/ neu .0000000000002376.
[78] WOO P Y M , MAK C H K , MAK H K F , et al . Neurocogni ‐ tive recovery and global cerebral perfusion improvement after cranioplasty in chronic sinking skin flap syndrome of 18 years : Case report using arterial spin labelling magnetic resonance perfusion imaging [ J ]. J Clin Neurosci , 2020, 77: 213-217.
[ 79] ROSINSKI C L , PATEL S , GEEVER B , et al . A Retrospec ‐ 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itanium mesh and custom im ‐ plants for cranioplasty [ J ]. Neurosurgery , 2020, 86( 1): E 15- E 22 .
[ 8 0] REDDY G K , BOLLAM P , SHI R , et al . Management of adult hydrocephalus with 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s : long - term single - institution experience [ J ]. Neurosurgery , 2011, 69 ( 4): 774-780; discussion 780- 1.
[ 81] VEDANTAM A , YAMAL J M , HWANG H , et al . Factors as ‐ sociated with shunt - dependent hydrocephalus after decompres ‐ sive craniectomy fo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 J ]. J Neurosurg , 2018, 12 8(5): 1547- 1552.
[82] GAREGNANI L , FRANCO J V , CIAPPONI A , et al . Ventri ‐ culo - peritoneal shunting devices for hydrocephalus [ J ]. Co ‐ 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 2020, 6(6): CD 012726.
[83] PIVA S , FAGONI N , LATRONICO N . Intensive care unit - ac ‐ quired weakness : unanswered questions and targets for future research [ J ] . F 1000 Res , 2019, 8: F 1000 Faculty Rev -508.
[84] DENNIS M , CASO V , KAPPELLE L J , et al . European
http : / /www.cjrtponline.com
中 国 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年 2 月第 29 卷第 2 期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 Feb ., 2023, Vol . 29, No .2
- 139 -
Stroke Organisation ( ESO ) guidelines for prophylaxis for ve ‐ nous thromboembolism in immobile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 ‐ aemic stroke [ J ]. Eur Stroke J , 2016, 1( 1): 6- 19 .
[ 85] STEVENS S M , WOLLER S C , KREUZIGER L B , et al . An ‐ tithrombotic therapy for VTE disease : second update of the CHEST guideline and expert panel report [ J ]. Chest , 2021, 160 ( 6): e 545- e 608.
[ 86] PILLAI A R , RAVAL J S . Does early ambulation increase the risk of pulmonary embolism in deep vein thrombosis ?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 J ]. Home Healthc Nurs , 2014, 32(6): 336-342.
[ 87] BLUMENSTEIN M S . Early ambulation after acute deep vein thrombosis : Is it safe ? [ J ]. J Pediatr Oncol Nurs , 2007, 24 (6 ) : 309-313.
[ 88] LUCCA L F , PIGNOLO L , LETO E , et al . Paroxysmal sym ‐ pathetic hyperactivity rate in vegetative or 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 after acquired brain injury evaluated by paroxysmal sym ‐ pathetic hyperactivity assessment measure [ J ]. J Neurotrauma , 2019, 36( 16): 2430-243 4 .
[89] BAGULEY I J , PERKES I E , FERNANDEZ - ORTEGA J F , et al . Paroxysmal sympathetic hyperactivity after acquired brain injury : consensus on conceptual definition , nomenclature ,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 J ]. J Neurotrauma , 2014, 31( 17): 1515-
1 520.
[ 90] CEDERHOLM T , BARAZZONI R , AUSTIN P , et al . ES ‐ PEN guidelines on definitions and terminology of clinical nutri ‐
tion [ J ]. Clin Nutr , 2017, 36( 1): 49-64.
[ 91] TAYLOR B E , MCCLAVE S A , MARTINDALE R G , et al . Guidelines for the provision and assessment of nutrition sup ‐ port therapy in the adult critically ill patient :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 SCCM ) and 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 A . S . P . E . N .) [ J ]. Crit Care Med , 2016, 44 (2): 390-438 .
[ 92] PENFOLD J A , WELLS C I , DU P , et al . Electrical stimula ‐ tion and recovery of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following sur ‐ gery : a systematic review [ J ]. Neuromodulation , 2019, 22(6):
6 6 9-679.
[ 93] FERREIRA S S , MEIRELES D , PINTO A , et al . [ Transla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FOUR Scale for children and its use as outcome predictor : a pilot study ] [ J ]. [ in Portuguese ]. Acta Med Port , 2017, 30(9): 599-607.
[ 94] MOLTENI E , SLOMINE B S , CASTELLI E , et al . Interna ‐ tional survey on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procedures in pediat ‐ ric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J ]. Brain Inj , 2019, 33(4):
5 1 7-528.
[ 95] HAUGER S L , SCHANKE A K , ANDERSSON S , et al . The clinical diagnostic utility of electrophysiological techniques in assessment of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follow ‐ ing acquired brain injury : a systematic review [ J ]. J Head Trau ‐ ma Rehabil , 2017, 32(3): 185- 196.
( 收稿日期: 2022- 11-25 修回日期: 2023-02-09)
http : / /www.cjrtponline.com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