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孙善权 三甲
孙善权 主任医师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心脏中心

一把“小伞”堵住心脏上两个“窟窿”,介入微创“补心”2天出院

108人已读

补心”病例分享

“心宽体大人健康”,可是当身体的心脏真的变大时,健康也就拉响了“报警声”!

来自湖南39岁的李女士(化名)近期就遭遇“心大”这件事。生完二胎后李女士常常觉得胸闷心悸,恰逢医院体检,竟然查出“肺动脉高压(中度),右心增大”。拿到检查结果的李女士彻底懵了,年纪轻轻的她怎么会心脏增大?

在多方打听下,李女士来到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心脏中心就诊,经心脏超声检查,她的心脏左、右心房之间竟然有2个“洞”——两处大小分别为17mm和8mm的缺损,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继发了肺动脉高压,右心增大

虽然李女士心房上有两处缺损,加大了手术难度,但为了让李女士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平复她紧张焦虑的心情,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心脏中心经过详细的术前检查和术前讨论后,最终决定为李女士选择“创伤小、痛苦少、费用低、恢复快”的经皮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

微信图片_20230530100315.png

不开刀,只用一根导丝引导进入心脏内部,然后植入并撑开一把“小伞”,封堵住左、右心房间的“两个洞”。术中超声监护及造影后选定房间隔封堵器,成功封堵2处缺损。封堵后杂音消失,经心超检查及造影显示,明确缺损处无残余分流,各瓣膜未受影响,手术取得圆满成功。整个手术仅耗时1个小时,患者术后第2天就出院——仅仅用了一把“小伞”,就扭转了李女士的“心”生活。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心脏中心主治医师许伟滨表示: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大多数房间隔缺损患者儿童期一般无症状,多数患者到了青春期后因心脏杂音或心电图等表现异常而通过超声心动图确诊,但也有部分患者像李女士一样直至成人才进一步诊治。显著的左向右分流导致右心室容量负荷过重和肺血流量增加,最终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并出现疲劳和运动不耐受等临床表现,因此应尽早诊治,切莫“粗心”大意。

房间隔缺损的类型

房间隔缺损(ASD)为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是原始房间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致左、右心房之间遗留孔隙。其实这种先天性心脏病在娘胎里就发生了,但产检时很难完全筛查,这是因为,胎儿存在生理性的卵圆孔未闭,很难与房间隔缺损区分,占活产婴儿的 0.88‰-1.00‰,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6%-10%,男女之比约1:3。房间隔缺损可单独发生,也可与其他类型的心血管畸形并存。根据其位置差异分为:原发孔缺损(少见)和继发孔缺损(多见)。根据缺损的解剖位置又分为:中央型(卵圆孔型),上腔型(静脉窦型),下腔型,混合型


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症状

一般根据血流动力学受影响的程度,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症状整体较室间隔缺损轻,其症状主要取决于缺损的大小、部位、年龄、分流量及是否合并其他畸形等

如果缺损较大,分流大,去到身体各部位的血液减少,而肺循环血量增多,患儿将会出现乏力、多汗、活动后气促、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和生长发育迟缓

缺损小、分流量小的可能与正常患儿无明显差别,往往是在体检或就诊其他疾病时被发现。

房间隔缺损的治疗

很多人谈心“色”变,其实不然。据相关文献报道,在婴幼儿,小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直径小于5mm)自愈率高达80%,绝大部分3mm以内缺损能自动闭合,许多3-8mm的房间隔缺损也能3周岁以内自动闭合。

对于不能自行闭合的静脉窦型和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可以通过手术处理,包括外科心脏直视手术介入手术

心传外科手术多用于上腔型和下腔型房间隔缺损,在体外循环下,以心包片或涤纶补片修补缺损。

介入手术多用于周围残边大于5mm的中央型房间隔缺损及约80%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这种治疗措施是采用经股静脉穿刺的方法,将封堵伞送入心房,固定在房间隔缺损处,阻断心房水平左向右分流,恢复正常血液循环途径。

自从1997年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应用于临床以来,使房缺介入治疗的适应症范围有较大扩展,满足以下条件介入封堵可以“查漏补缺”:

1. 中央型继发孔房缺≤36mm。

2. 外科手术后的残余缺损。

3. 房间隔缺损距上腔静脉、下腔静脉≥5mm,距二尖瓣≥7mm。

4. 房水平左向右分流或以左向右分流为主。

5. 无其他需外科手术矫治的心内畸形。

孙善权
孙善权 主任医师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心脏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