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前一周,孩子很焦虑是否是考试焦虑?
2023高考即将临近,到我院看心理医生的青少年和家长多了起来,他们出现了考试前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发脾气;考试中手抖、心慌、出汗、大脑一片空白;考试后一天不出成绩就一天坐卧不安。这些是考试焦虑吗?遇到这些情况需要怎么干预?我们将写一些列科普来回答这些问题。
考试焦虑不仅发生在考场上,其实在考试之前备考、临考、考试后也同样存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主要讲一下考场中和临考前的焦虑的表现及应对方法,统称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01 认知方面
考生对于考试担忧的认知主要体现在担忧消极结果,主要表现为对考试结果的忧心忡忡,这样的忧虑会显著地影响考生的(考前)正常复习和(考场)考试发挥。
①认为考试很重要:考试结果会影响自己的未来生存和前途;考不好同学或者其他人笑话,以后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考试不好会让亲人和老师失望,辜负了父母老师多年的辛苦栽培;
②对考试结果有着消极的预期:他们会担心自己考不好;自己知识并没有准备好;自己状态糟透了,自己前一天没有休息好会影响第二天发挥;有一些同学可能在中考时候发挥失常之后,会认为自己运气就是很差,这一次估计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也有些考生会认为如果考不好就意味着自己是个很差劲的人等。
具有认知型焦虑的考生,在备考、临考和考场上随时可能会出现上述与考试结果和自己可能考不好的想法或念头,这些想法或念头会干扰考生当前的备考或考试状态,使其出现分心走神、注意力无法集中、无法专心复习或考试的行为表现等。
考生自述:高考一进到考场,我的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感到非常紧张。老师把卷子发下来,我看到试卷上面的题目,竟然一点思路也没有,即使面对很简单的题,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大一片空白,我感觉糟了,天要塌下来的感觉,我预感到自己会考砸了,然后就更慌和沮丧,我都欲哭无泪,十分崩溃。
0生理方面的表现

从生理方面来看,焦虑的生理反应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如心率加快、心慌、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咽部不适、胃疼、胃口很差;手心出汗、尿频、尿急、腹泻、便秘;头晕、头痛、背痛;也可能有抽搐、考场大笑、晕厥;睡眠问题、神经衰弱等。
考生自述:我是一名高三学生,再过几天我就要参加高考了,现在正处在最后的紧张冲刺阶段,可我的身体犹如一辆老爷车,全身都是毛病,经常头痛、背痛、恶心、心慌、出虚汗、脸色苍白、腹泻等。这些身体症状已经成为我高考复习的拖累,搞得我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使我的学习效率显著下降,无法集中精力进行高考复习。眼看着其他同学正在全力冲刺高考,而自己却无力前行,心里很是焦急, 不知道该怎么办。
03 行为方面

焦虑有两方面的行为表现:一是焦虑的时候个体的无目的活动增多,表现为分心、走神、无法静坐等;二是努力行为增加,希望通过时间精力的投入降低失败的风险。部分同学焦虑的行为表现就是“看不进书”“一进教室就发呆”,这就是焦虑的行为表现——分心、走神。另一些同学更加使劲熬夜看书、刷题,甚至躲到厕所里看书,希望通过时间的增加降低失败的风险。另外一些同学会花更多的时间复习,做更多的试题,买更多的复习资料,考试过程中反复确认题目有没有读明白,反复确认答题进度和正确率,并且不时关注其他考生进度是否快于自己。
考生自述:在考场中我感到非常紧张,一看到试卷的时候,发现对学过的东西感觉很陌生、想不起来,于是开始手抖,心慌、出汗、大脑一片空白;看着考试题眼睛发花、连字都认不出来;考题念了好几遍也不明白意思等。
考试焦虑是现实性焦虑,面对考试这样的生活事件,绝大多数人都难免会体验到焦虑,很难说某种程度的焦虑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但是考试焦虑却有程度的差别,有研究认为适度焦虑有益于发挥。过高的焦虑会令考生出现注意力分散,面对当下考试任务头脑空白,脑子转不动,缺乏思路等思维阻抑现象。考生及家长需要考虑孩子焦虑程度是虑妨碍其复习备考和考试发挥,还是促进了复习和考试,也就是说,如果考生的考试焦虑实际上对考试起着妨碍作用而不是促进作用,有必要考前做一些心理调适,必要时可以寻求心理治疗的帮助。
关注我们,带你解锁更多高考焦虑的心理调适办法。

文稿:董江会
编辑:董江会
审核:程道猛
儿少科情绪管理团队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儿少科是国内知名、省内最早开设的儿童青少年精神科,是我院的特色专科,是华南地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的领头羊之一,是国内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力量,并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综合评估、诊疗和康复为核心服务内容,以科普教育、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等为外延服务内容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中心。
团队主要成员包括曹莉萍主任医师、周燕玲主治医师、蓝小凤医师、董江会治疗师、郝小玉治疗师、宋子仪治疗师、陈佩儀治疗师,朱颖贤治疗师。主要服务人群涵盖情绪障碍患者及其家庭,提供情绪障碍综合心理评估及整合干预服务,具体开展项目包括综合心理评估、情绪管理技巧训练团体、情绪障碍家长指导课程、情绪障碍家长养育支持团体、人际互动团体。

本文是董江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