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王坡
王坡 主治医师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 心血管外科

房间隔缺损的分型与治疗

721人已读

房间隔缺损(ASD atrial septal defect)是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是原始房间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致左、右心房之间遗留孔隙。房间隔缺损可单独发生,也可与其他类型的心血管畸形并存,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总数的5%~10%,女性多见,男女之比约1:3。由于心房水平存在分流,可引起相应的血流动力学异常。

正常心脏示意图如下:

一、病因

在胚胎发育的第4周,心房由从其后上壁发出并向心内膜垫方向生长的原始房间隔分为左、右心房,随着心内膜垫的生长并逐渐与原始房间隔下缘接触、融合,最后关闭两者之间残留的间隙(原发孔)。在原发孔关闭之前,原始房间隔中上部逐渐退化、吸收,形成一新的通道即继发孔,在继发孔形成后、原发隔右侧出现向下生长的间隔即继发隔,形成一单瓣遮盖继发孔,但二者之间并不融合,形成卵圆孔,血流可通过卵圆孔从右心房向左心房分流。卵圆孔于出生后逐渐闭合,但在约20%的成人中可遗留细小间隙,由于有左房面活瓣组织覆盖,正常情况下可无分流。如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房间隔下缘不能与心内膜垫接触,则在房间隔下部残留一间隙,形成原发孔房间隔缺损。而原始房间隔上部吸收过多、继发孔过大或继发隔生长发育障碍,则二者之间不能接触,出现继发孔房间隔缺损。

二、分型分期

从房间隔缺损的发生学方面可将其分为原发孔房间隔缺损和继发孔房间隔缺损两大类。由于原发孔房间隔缺损常伴有二尖瓣和三尖瓣的畸形。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根据缺损出现的部位分为中央型缺损(卵圆窝型缺损)、上腔型缺损(静脉窦型缺损)、下腔型缺损和混合型缺损等四种类型。

三、临床表现

症状出现的早晚和轻重取决于缺损的大小。缺损小的可无症状,仅在体格检查时发现胸骨左缘第2~3肋间有收缩期杂音。缺损较大时分流量也大,导致肺充血,由于肺循环血流增多而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严重者早期发生心力衰竭;另一方面,体循环血流量不足,表现为体形瘦长、面色苍白、乏力、多汗、活动后气促和生长发育迟缓。

多数患儿在婴幼儿期无明显体征,以后心脏增大,前胸饱满,搏动活跃,少数大缺损分流量大者可触及震颤。

听诊有以下4个特点:①第一心音亢进,肺动脉第二心音增强;②由于右心室容量增加,收缩时喷射血流时间延长,肺动脉瓣关闭落后于主动脉瓣,且不受呼吸影响,因而第二心音呈固定分裂;③由于右心室增大,大量的血流通过正常肺动脉瓣时形成相对狭窄,故在左第2肋间近胸骨旁可闻及2~3级喷射性收缩期杂音;④当肺循环血流量超过体循环达1倍以上时,则在三尖瓣听诊区可出现三尖瓣相对狭窄的短促与低频的舒张早中期杂音。

随着肺动脉高压的进展,左向右分流可逐渐减少,第二心音增强,固定性分裂消失,收缩期杂音缩短,舒张期杂音消失,但可出现肺动脉瓣及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杂音。如右心室抬举感增强,肺动脉瓣区收缩期杂音减弱,但第二心音更加亢进、分裂,提示存在肺动脉高压。病变晚期将发展为充血性心力衰竭,颈静脉怒张、肝脏增大。


四、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 主要表现有肺野充血、心影轻到中度增大和肺动脉段突出,左心室和主动脉正常或比正常稍小。

(2)超声心动图和彩色多普勒 一般可确立诊断,可见右心房和右心室增大、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同向运动等右心负荷过重表现,房间隔中部连续性中断,并可测量缺损大小。彩色多普勒可以明确血液分流方向、速度并估计分流量。对于静脉窦型缺损超声显像可能有一定困难,双氧水造影有助于发现分流部位,而经食管超声检查可获得十分清晰的图像。

2.其他检查

心电图检查:表现为电轴右偏、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和右心室肥大。成年患者可有心律失常,以心房纤颤和心房扑动最为常见。

右心导管检查:右心房血液氧含量超过腔静脉平均血氧含量1.9溶积%以上,右心导管也可经过缺损进入左心房。右心导管检查可计算肺循环与体循环血流量,确定心内分流情况和测量肺动脉压。


五、治疗

小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有15%的自然闭合率,大多发生在4岁之前、特别是1岁以内。鉴于较大的缺损在成年后发生心力衰竭和肺动脉高压的潜在风险,宜在儿童时期进行修补。外科手术修补疗效确切,但创伤较大,恢复时间较长。在排除其他合并畸形、严格掌握指征的情况下,房间隔缺损可通过导管介入封堵。年龄大于2岁,缺损边缘至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冠状静脉窦、右上肺静脉之间距离≥5mm,至房室瓣距离≥7mm,可以选择介入治疗。

王坡
王坡 主治医师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 心血管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