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长真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论文精选

世界首例报道 改良腹腔器官簇移植手术治愈“自身免疫性肠平滑肌炎”所致慢性假性肠梗阻

发表者:朱长真 人已读

朱长真1 朱志东1 李元新1 杨堤2 尹洪芳2

1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胃肠外科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北京102218

2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病理科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北京102218

慢性假性肠梗阻(Chronic Intestinal Pseudo-Obstruction, CIPO)是一类由肠道神经、肌肉和间质病变引发的肠蠕动功能障碍疾病,具有一般肠梗阻临床表现,但无机械性狭窄和肠壁血运改变,病程一般超过6个月。自身免疫性肠平滑肌炎(Autoimmune enteric leiomyositis, AEL)是肠壁固有肌层受到大量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攻击,伴或不伴外周血肠平滑肌抗体升高的肠道自身免疫病,是获得性CIPO极其罕见的病因,多见于儿童[1]。截止2005年为止,文献共报道11例,包括5例成人、1例儿童、5例婴幼儿[1,2-6],保守治疗效果差。自2005年-2023年的18年间,未再有此类患者报道。2022年,我中心完成1例小肠移植——改良腹腔器官簇移植手术成功治愈AEL导致CIPO病例。经文献检索,该例是目前确诊由AEL导致CIPO,世界首位接受小肠移植——改良腹腔器官簇移植手术且术后正常生活的患者。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29岁,足月产,母乳喂养,正常生长、发育。23岁时无明显诱因出现急性腹泻,好转后出现顽固性肠梗阻,肠管严重扩张,迁延不愈,逐步加重。促动力药、灌肠无效。发病3年后行第1次剖腹探查,术中发现,全小肠扩张,最大直径10cm,未见机械性梗阻。因肠梗阻持续不缓解,5年后行第2次剖腹探查,所见同第一次手术,为缓解肠梗阻症状,行末端回肠双腔造瘘,并获取回肠、结肠全层病理。病理提示,回肠、升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小块固有肌层及少许粘膜下层,可见肌间神经丛及神经节细胞,肌间见少许慢性炎细胞浸润。Bcl2(神经节细胞中度+)、SMA、Desmin(肌层+)、CD117(+)、Masson(-);PAS(-)。考虑小肠壁肌间神经节细胞欠成熟,可能与肠动力不足相关。病理无淋巴瘤证据。全基因组测序未见突变位点。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ies, ANA)、抗DNA抗体、抗平滑肌抗体(anti-smooth muscle antibodies,ASMA)均阴性。术后,患者回肠造口量大,水样。生长抑素、盐酸洛哌丁胺胶囊(易蒙停)控制效果差,肠内营养不耐受,经口进食极少水分即可极大增加造口排量,平均6000-8000ml/d,反复脱水、电解质紊乱。当地医院曾使用甲强龙40mg/日试验性治疗1周,效果不佳。发病6年后,肠功能完全衰竭,极度消瘦(BMI:15.2kg/m2),全肠外营养支持。诊断原发性CIPO,神经病变型可能性大。

1.2 治疗方案及预后 发病第7年,患者接受小肠移植——改良腹腔器官簇移植手术,术中见,十二指肠、小肠全长、均匀性扩张,直径达7-10cm,肠管棕黄色,肠壁菲薄,无蠕动功能,肠腔内大量水样便。胃、结肠颜色粉红,稍有扩张。切除器官包括大部分胃、十二指肠(保留第二段)、全小肠、全结肠切除,移植器官包括胃、十二指肠、胰腺、小肠。病理显示,小肠、十二指肠粘膜慢性炎,局部糜烂,局灶粘膜肌散乱消失。固有层大量淋巴组织增生,淋巴滤泡形成。固有肌层内大量CO3+和CD8+T淋巴细胞浸润,病变最重处浆膜下间隙及肌层带状淋巴细胞浸润,肌纤维变性、减少,平滑肌胞浆内色素颗粒沉着,平滑肌纤维化。肌间、粘膜下神经节及Cajal细胞未见减少及异常。浆膜层纤维化,伴局部纤维素渗出。结肠粘膜慢性炎,局部肌层散在及灶性淋巴细胞浸润,肌炎改变。综上表现,原发病被确诊为AEL。术后抗排异治疗的同时,定期监测AEL。随访11个月,患者正常饮食,营养状况良好,已正常生活。AEL无复发迹象。经检索文献发现,该患者是目前确诊的AEL导致CIPO,世界首例接受小肠移植——改良腹腔器官簇移植手术且术后正常生活的患者。

2.讨论

AEL是一种少见的肠道自身免疫性、运动障碍性疾病,伴有肠道假性梗阻和弥漫性透壁性淋巴细胞浸润,但不伴有神经损伤。可继发于急性胃肠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

2.1临床表现 患者均为足月产,一般于出生后6个月到2.5年首次发病,首次发病前生长、发育均正常。临床经过表现为,无明显诱因的急性腹泻,继之以顽固性、难以缓解的肠梗阻。患者临床症状为腹胀、腹痛,肠管严重扩张,不能经口进食,对肠内营养严重不耐受。本例患者发病的临床经过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另外,患者可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肝脏出现进行性纤维化[1]

2.2病理表现 病变累及肠壁固有肌[1]:大量CD3+、CD8+淋巴细胞弥漫性、透壁性浸润肠壁固有肌,以后者更为多见,偶见CD20+ B淋巴细胞侵润。部分患者固有肌还约有20%淋巴细胞表达穿孔素和颗粒酶B。粘膜及粘膜下层不受累或仅少量炎症细胞侵润,呈慢性炎症改变。肠壁神经细胞一般不受侵犯,黏膜下和肌间神经丛完整。发病初期,大量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浸润于肠壁固有肌。随着疾病进展,受累肠壁平滑肌逐步变性、丢失,代之以严重纤维化、肠壁增厚,甚至肠壁神经节变性。患者每次发作,即便治疗有效,仍会有一部分肠壁平滑肌纤维化,造成肠功能逐步下降。一般上述病变只发生于十二指肠、小肠、结肠,以十二指肠、小肠为主,食管、胃、直肠及其他富含平滑肌的空腔脏器一般不受侵犯。目前尚不清楚的具体发病机制。但可以确定的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在AEL发病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7-8]

2.3诊断 病理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由于病变累及肠壁固有肌层,黏膜及粘膜下层不受累或轻度炎症细胞浸润,所以,AEL的确诊必须依靠肠壁全层病理而不是粘膜病理。即如果临床疑诊AEL,应该进行手术,切除可疑病变肠管送检。由于该病的罕见性,临床医师对该病非常陌生,容易漏诊。即便进行内镜检查,由于获取的是粘膜病理,因此,患者往往被诊断为普通的肠慢性炎症。另外,外周血ANCA、ANA、抗DNA抗体、ASMA可呈阳性,也可阴性,因此,抗体仅作为确诊的参考指标。该患者术后的大病理确诊AEL后,我院病理科医师再次复习术前的内镜粘膜病理发现,粘膜层大量淋巴细胞侵润,符合上述病理表现。之所以术前没能诊断正确,是因为AEL的罕见性。如果临床医师对该病有一定的了解,术前的内镜粘膜病理也对AEL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2.4鉴别诊断 主要与自身免疫性肠病鉴别诊断。虽然两者名称相似,但病理及临床表现差异极大。自身免疫性肠病以顽固性腹泻、重度营养不良为主,无肠梗阻症状。诊断条件为[10]:1)慢性腹泻达6周以上,不存在肠梗阻表现;2)吸收不良,出现严重体重下降;3)小肠绒毛部分或全部萎缩、变钝,深部隐窝淋巴细胞增多,隐窝内凋亡小体形成和淋巴细胞浸润,表面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不明显;杯状细胞或潘氏细胞减少或消失。病情较重者,可出现隐窝脓肿。4)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绒毛萎缩;5)有些患者血清中存在肠上皮细胞抗体、抗杯状细胞抗体等。其中,1)-4)为诊断必备条件,5)为非必需条件。免疫抑制治疗有效。见下表:

截屏2023-07-02 16.04.53.png

2.5治疗

2.5.1免疫抑制治疗 激素首次治疗对几乎所有患者有效,但只有极少数患者病情完全缓解[5]。但免疫抑制治疗有依赖性:随着疾病进展,同等剂量激素难以奏效,需要加大剂量或加用其他类型免疫抑制药,如骁悉、环孢素、他克莫司等[9];多数患者随激素减停出现病情反复[4]。另外,临床发现,即便在激素治疗有效的情况下,患者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明显降低,逐步需要联合肠外营养[1]。病理方面,虽然固有肌淋巴细胞明显减少,但出现平滑肌坏死、变性、进行性纤维化,肠功能损害进一步加重。肠壁纤维化的直接后果就是激素治疗逐步耐受,直至出现激素抵抗,这解释了临床上患者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逐步下降的现象。

免疫抑制治疗效果确切。如果在AEL早期确诊,尽早使用免疫抑制治疗,可防止出现肠功能衰竭。但该病的罕见性及临床医师对于该病的陌生性,导致AEL确诊时,多数患者处于肠功能衰竭状态,失去最佳治疗时机。以下是文献查阅到的,资料相对全面的AEL病例汇总,文末附2例长期随访的AEL患儿资料:

截屏2023-07-02 16.05.02.png

2.5.2 小肠移植手术 小肠移植是此类患者最后的治疗手段。由于十二指肠、小肠受累较为严重,单独小肠移植并不能从根本解决肠功能衰竭,一般行改良腹腔器官簇移植手术,移植器官包括胃、十二指肠、胰腺、小肠。但移植手术虽然将病变消化道完全切除,但并没有根治原发病。移植术后,免疫系统仍会攻击移植小肠,出现同样的病理表现。因此,在小肠移植术后,在抗排异治疗的同时,还应时刻监测原发病,警惕原发病复发。经过检索文献,该患者是目前确诊的AEL所致CIPO,世界首例接受小肠移植——改良腹腔器官簇移植手术的患者,目前患者术后1年,移植器官功能良好,正常生活。

3.总结

AEL是获得性慢性假性肠梗阻极其罕见的病因,多见于儿童患者。受累肠道固有肌层高密度淋巴细胞浸润、平滑肌降解并被纤维组织替代是其组织病理学特点。AEL确诊需要扩张肠管的全层病理。临床上如果遇到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且多次手术证实无机械性梗阻的肠梗阻患者,应想到AEL继发CIPO的可能。免疫抑制治疗虽然能使病情短暂缓解,但并不能改变疾病进程,肠功能衰竭不可避免。小肠移植是使病人获得良好预后的根本性治疗办法,但术后要警惕原发病复发。


本文是朱长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3-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