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髓损伤关键点及关键肌
“临床上只有外伤造成的脊髓损伤患者才进行平面确定和定级,脊髓炎症、血管畸形、硬膜外血肿、肿瘤、脊髓退行性变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脊髓损伤无法确定损伤平面,不能按ASIA评级,ASIA评级只能作为参考。”
一、脊髓损伤相关术语:
1.四肢瘫:指由于椎管内的颈段脊髓神经组织受损而造成四肢运动和/或感觉的损害或丧失。2.截瘫:指胸段、腰段或骶段脊髓受损而造成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和/或感觉功能的损害或丧失,上肢不会被累及。

3.皮节:指每个脊髓节段神经的感觉神经(根)轴突所支配的相应皮肤区域。每个脊髓节段对应一个关键点。

4.肌节:指受每个脊髓节段神经的运动神经(根)轴突所支配的一组肌群。
5.感觉平面:是指具有正常感觉功能的最低的皮节平面,通过身体两侧各28个关键点的检查进行确定。
6.运动平面:通过身体两侧各10个关键肌的检查进行确定(仰卧位徒手肌力检查,MMT)。运动平面对应的关键肌应≥3级,且其上所有节段的关键肌必须正常(5级)。身体左右侧可以不同。
7.神经损伤平面:是指具有正常感觉功能的皮节平面和肌肉力量能抗重力的肌节平面中的最低者,要求该平面以上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在确定神经平面时,需要确定4个平面,即:右-感觉、左-感觉、右-运动、左-运动,神经损伤平面即为这些平面中的最高者。
8.椎骨平面:指放射学检查发现损伤最严重的椎骨节段。并非所有SCI者都有骨折,骨折程度与脊髓损伤程度并不具有一致性,且该术语不能反映神经功能改善或恶化的程度。
9.感觉评分:指感觉功能总得分。身体一侧轻触觉和针刺觉(锐/钝区分)总分各为56分,身体一侧感觉总分为112分。该术语可以反映SCI神经受损情况。
10.运动评分:指运动功能总得分。每个肢体总分为25分,身体一侧运动总分为50分。该术语可以反映SCI神经受损情况。
11.不完全损伤:该术语指神经平面以下包括最低段S4~S5有任何的感觉和/或运动功能保留(即存在“鞍区保留”)。鞍区感觉保留指身体两侧肛门皮肤黏膜交界处(S4-5皮节)感觉保留(轻触觉、针刺觉、或肛门深部压觉);鞍区运动功能保留是指肛门指诊检查发现肛门括约肌存在重复性自主收缩。
12.完全损伤:该术语是指最低段骶节(S4~S5)感觉和运动功能完全丧失(即无鞍区保留)。
13.部分保留带:该术语仅适用脊髓完全损伤的患者,是指那些感觉和运动平面远端保留部分神经支配的皮节和肌节。(安全别针和棉棒丝)
14.关键点:每个皮节对应一个关键点。身体两侧各28个关键点。
C2 枕骨粗隆外侧至少1cm(或耳后3cm)。
C3 锁骨上窝(锁骨后方)且在锁骨中线上。
C4 肩锁关节的顶部。
C5 肘前窝的外侧(桡侧)(肘横纹近端)。
C6 拇指近节背侧皮肤。
C7 中指近节背侧皮肤。
C8 小指近节背侧皮肤。
T1 肘前窝的内侧(尺侧),肱骨内上髁近端T2腋窝的顶部。
T3 锁骨中线第3肋间,判定方法是胸前触诊,确定第3肋骨,其下即为第3肋间。
T4 锁骨中线第4肋间(乳线)。
T5 锁骨中线第5肋间(T4~T6的中点)。
T6 锁骨中线第6肋间(剑突水平)。
T7 锁骨中线第7肋间(T~T8的中点)。
T8 锁骨中线第8肋间(T6~T10的中点)。
T9 锁骨中线第9肋间(在T8~T10的中点)。
T10 锁骨中线第10肋间(脐水平)。
T11 锁骨中线第11肋间(T10~T12的中点)。
T12 锁骨中线腹股沟韧带中点。
L1 T12与L2连线中点处。
L2 大腿前内侧,腹股沟韧带中点(T12)和股骨侧髁连线中点处。
L3 膝上股骨内髁处。
L4 内踝。
L5 足背第3跖趾关节。
S1 足跟外侧。
S2 腘窝中点。
S3 坐骨结节或臀下皱襞。
S4-5 肛周1cm范围内,皮肤粘膜交界处外侧(作为1个平面)。

15.关键肌:
C5 屈肘肌(肱二头肌、肱肌)
C6 伸腕肌(桡侧伸腕长和短肌)
C7 伸肘肌(肱三头肌)
C8 中指屈指肌(指深屈肌)
T1 小指外展肌(小指外展肌)
L2 屈髋肌(髂腰肌)
L3 伸膝肌(股四头肌)
L4 踝背伸肌(胫前肌)
L5 足拇长伸趾肌(足拇长伸肌)
S1 踝跖屈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本文是上官文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