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科普 | 孩子为什么常常不听指令?如何训练孩子更好地听从指令?
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孩子不听指令的问题,这对康复师和家长们来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挑战。
今天,我们将分享一些导致孩子不听指令的常见原因以及改善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际案例
康康4岁了,每当妈妈给他下达指令,他总是自己玩自己的根本不理妈妈,一副没听到的样子,妈妈再三重复,康康依然置之不理,我行我素。这样妈妈很是生气也很是无奈。
相信这样的情况很多家长都会遇到,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们究竟应该怎么做,才可以让孩子更好的听指令呢?
首先我们来分析下孩子为什么不听指令。
孩子为什么不听指令?
当我们给孩子下达指令时,孩子常常会出现以下情况:
- 孩子好像没听到一样
- 指令要多次重复
- 大声呵斥才执行
- 执行时有情绪
- ……
而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注意力被分散
很多时候孩子不听指令是因为根本没有注意到你的指令,尤其是当孩子在玩玩具或是被其他人吸引的时候。
在这个时候下达指令,孩子就好像没听到一样。所以当我们在对孩子下达指令时一定确保孩子的注意力是在我们这里的。
指令的不理解
孩子大部分都存在语言发展缓慢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阶段,所以在语言理解上也会有很大的困难,我们在下达指令的时候应该从孩子的实际能力出发。
执行指令的动机不足
动机是孩子本来就具有的动力,在大多数的指令中孩子都是处于被动的一方,当我们让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在动机方面肯定是薄弱的,所以可能造成孩子的抗拒心理拒绝执行指令。

如何正确给孩子下达指令?
发指令时,要吸引孩子注意力
有些孩子在受到喜欢的事物吸引时,可能会忽略外界的声音,导致不听从指令。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们应该采取面对面、眼对眼的方式与孩子交流,确保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你身上。
如果孩子能够呼名注视,可以先叫孩子的名字引起他们的注意,然后再下达指令。这样可以避免孩子因为被其他事物吸引而忽略了你的指令。

多用陈述句下达指令
假如想让孩子放下玩具,妈妈A:“宝宝,把玩具放下,好吗?”妈妈B:“宝宝,把玩具给妈妈”,对比这两个指令,明显妈妈B的指令更难以拒绝。
妈妈A的问题就出在多了“好吗”,给孩子一种我还可以选择,这件事还可以商量的感觉。孩子当然会选择继续玩玩具。在一些不容质疑的事情上,想让孩子听指令,建立规则感,需要使用陈述句,不要把主动权交给孩子。
在面对自己特别喜欢的事物时,尽管使用了陈述句,孩子仍有可能因为太喜欢而拒绝执行指令。这时有些家长会再三重复指令,一遍不听,那我就多说几遍。这种方式会给孩子一种错觉:妈妈说一遍的时候我可以不听,等妈妈多说几遍了我再听,这样就可以多玩一会了。正确方式:是在确保孩子听清指令的情况下,下指令一遍即可。
及时给与辅助与强化
有些家长会在孩子不听指令时,大声喊叫,并把他们喜欢的东西抢走,这往往会引发孩子的情绪。这种强制的方法不可取,下次孩子不想服从指令,就会再次以哭闹的方式应对。
当孩子不能完成指令的时候,比如孩子能力不够或者孩子不想执行指令等情况出现时,我们都要及时给与辅助,避免我们的指令成为空指令。
当孩子完成指令后,我们要及时给与强化。可以是“宝贝你好棒”这样的赞美,也可以给他一个抱抱,或者温柔的抚摸,也可以奖励一些孩子喜欢的玩具或者零食,适当的强化可以更好的维持孩子执行指令这一行为,让孩子在强化中明白,执行指令是一件开心愉悦的事情。

加强孩子执行指令的动机
什么是动机?以孩子的学习为例,动机可以理解为推动孩子持续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和兴趣。当孩子对某个事物或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表明孩子有着一定的学习动机。
我们应该注意发现孩子喜欢的事物和活动,并以此为指引,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提高孩子的合作性和配合度,善于发现和挖掘孩子的学习动机是非常重要的。
从孩子的实际能力出发下达指令
我们要确保下达的指令符合孩子能力,孩子是可以执行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清楚的了解到孩子现阶段的实际能力,这其中包括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听觉记忆长度以及实际执行能力。
下达指令注意事项
每个孩子都倾向于探索世界,他们会去触碰、摸索、闻嗅那些他们没见过的东西,因为这是他们的天性所在。
实际上,这些活动有助于孩子获取大量的感官信息,并通过大脑处理这些信息以对身边的新鲜事物作出理解。
孩子行为的本质动力源于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然而,听从我们的指令则没有这种自然的动力。因此,在自己和指令之间,孩子更倾向于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从而被视为“不听话”的行为。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强调孩子该做什么,而非禁止他们不该做什么。

孩子遵循学习指令的能力是其未来学习的基础。如果教学指令无法有效控制孩子的行为,教学计划和目标则无法顺利实现。
因此,教授孩子如何遵从指令的能力也是孩子们走向康复之路中的重要一步。
本文是王崇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