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与未通过,家长都该怎么做?
要想知道刚出生的宝宝是否拥有正常的听力,仅仅用日常的观察和唤醒等方式来判断是很粗糙的,因为这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家长从而不能准确判断出孩子是否真的能够听到声音,能听到的声音在什么范围。现在随着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逐渐普及,很多筛查出听力未通过的新生宝宝都可以得到早期的诊断和干预了。
什么是新生儿听力筛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对每一个出生48-72个小时的新生儿住院期间在产房就需进行的耳声发射检测,耳声发射需要新生儿在自然睡眠或安静状态下进行,主要目的是早期发现新生儿及婴幼儿是否存在先天性或新生儿期的听力损失。如果筛查结果提示宝宝为疑似存在听力损失,那这就可以帮助家长在宝宝三个月内接受系统的听力学诊断和医学评价,尽早完成听力方面的确诊。早期确诊能够使宝宝在六个月内就尽早地接受听力学家、保健人员、专业教育人员等具有小儿听力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提供的相应科学干预措施,以免宝宝错过语言学习的最佳时间,使得宝宝在通过诊治、早期干预、听觉训练后,可以与健听儿童一样,一起生活、学习、成长,并融入主流社会。
如果筛查通过,是否就意味着孩子听功能就正常了?当然不能这样说,因为这并不能排除因筛查方法的局限性及筛查后出现的迟发性、突发性或药物中毒性的听力损失,因此家长也需要了解听力保健相关的基本知识。
1. 如果未通过,那也就意味着宝宝的听力可能存在问题,当然这个还不能确诊,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因为外耳及中耳的因素,如耵聍、羊水过多、外耳道中的胎脂及血性残留物、中耳腔有积液等都会影响筛查的结果导致未通过,另外宝宝在测试时是否处于安静状态,以及周围的环境是否安静等因素也会影响宝宝的筛查结果。要确诊新生宝宝是否存在听力损失,至少需要有三次的检查,方能确诊并判断宝宝属于什么性质(传导、感音神经性、混合性)的听力损失。即出生48-72小时做的初筛,初筛未通过须在42天内进行复筛,以及3个月时进行的诊断性检查。
2. 复筛时需要进行OAE或ABR测试,通过则需要判断宝宝是否存在听力损失高危因素,并且家长也需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听力语言发育情况,通常的方法是与健听婴幼儿群体的听力语言发育平均值进行大致对比,去判断孩子是否有异常,如发现异常请一定及时到专业机构进行系统的听力学评估和听力诊断。
复筛时,医院通常会将OAE跟ABR测试一起做,ABR测试是指脑干听觉诱发反应,主要反映宝宝的耳蜗、听觉神经和脑干听觉通路对声音的反应能力。在排除了中耳病变和耳蜗毛细胞病变后进行,对筛查听神经病和神经传导障碍特别有意义,是对耳声发射很好的补充,当然当做了ABR后提示未通过,也需要OAE来评估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OAE和ABR是临床常用的比较纯熟的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测试方法。
3. 复筛仍然未通过,意味着宝宝存在着听力损失问题,但他有可能听到声音,只是听到声音的大小程度因病变性质不同而存在差异,具体能听到多大的声音,还需要在3个月时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听力学评估(包括遗传咨询、病史咨询、声导抗、ASSR、气骨导测试等等一系列评估,进行诊断性检查。
对于已经确诊的永久性听力损失宝宝,需要在6个月内就及早进行声放大装置的早期干预。此外对于双侧确诊为重度到极重度的感音性听力损失的宝宝,使用助听器等声放大装置干预3-6个月都没有明显的效果或者补偿效果不理想时,这个时候就需要开始考虑在10个月左右进行人工耳蜗植入的术前评估和咨询流程了。当然在这个时候,家长就有必要开始集中精力去了解一些关于人工耳蜗方面的专业知识,从而建立合理的心理预期。与此同时,家长也可以开始着手去寻找一些对家庭经济方面有利的信息和资助渠道,因为对国内任何家庭而言,人工耳蜗都是一笔为数不小的花费,除了产品本身,还包括手术住院费、术后终生的设备维护保养费用、语言康复的费用,当然还有孩子以后的教育及养育费用等,对于家庭而言,能找到些资金补助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但也切记,千万不要因为这个因素错过了最好的时间,对于孩子而言时间才是最为宝贵的。
本文是王建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