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李志东 人已读
髌骨骨折是以髌骨局部肿胀、疼痛、膝关节不能自主伸直,常有皮下淤斑以及膝部皮肤擦伤为主要表现的骨折。髌骨骨折的发生年龄一般在20~5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约为2:1。髌骨骨折后关节内大量积血,髌前皮下淤血、肿胀,严重者皮肤可发生水疱。活动时膝关节剧痛,有时可感觉到骨擦感。有移位的骨折,可触及骨折线间隙。
一、常见骨折分型及影像学表现
二、常见髌骨骨折手术内固定方式
三、术后康复怎么做
(一)髌骨骨折(保守治疗石膏固定)康复计划
·早期——长腿石膏固定期(骨折后6-8周前)
目的:促进循环,减轻疼痛,肿胀;早期肌力练习,避免肌肉过度萎缩。
早期不得过多行走,不应以行走作为练习方法。否则极易引发关节肿胀和积液,影响功能恢复及组织愈合。
1.活动足趾(如石膏未固定踝关节,则活动踝关节)——用力、缓慢、尽可能大范围地活动足趾。5分/组,1组/小时。(对于促进循环、消退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意义)
2.股四头肌(大腿前侧肌群)等长练习——即大腿肌肉绷劲及放松。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大于500次/每日)
3.腘绳肌(大腿后侧肌群)等长练习——患腿用力下压所垫枕头,( 但注意不要将石膏托压断 ! ) 使大腿后侧肌肉绷劲及放松。要求同上,大于500次/每日。
3.可扶拐下地行走, 但只是去厕所但必要的日常活动。
4.开始侧抬腿练习(有可能因石膏托过重无法完成):30次/组,2—4组/日,组间休息30秒。
5.后抬腿练习:俯卧位,后抬腿至足离床5厘米,30次/组,2—4组/日,组间休息30秒。
根据损伤的情况及手术固定方式不同,石膏托一般需戴6-8周左右。固定期间只能进行上述练习,过早屈伸可能造成骨折愈合的延迟。故应根据情况经医生许可后再进行练习!
·中期 — 活动度及肌力练习期(6-8周石膏去除后)
目的:开始并强化活动度练习,避免及解除关节粘连和挛缩。并强化肌力练习,以提高关节控制能力及稳定性;逐步改善步态。
此期,因肌力水平较低,骨组织连接尚脆弱。故以小负荷的耐力练习为主。选用轻负荷(完成30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30次/组,2-4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30秒,至疲劳为止。
1.开始屈曲练习:应由专业人员完成,或经医生许可后在康复程序指导下自行练习,因早期练习尚有一定危险性,故不得擅自盲目练习,否则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练习屈曲的方法见备注。屈曲练习后即刻冰敷20分左右。如平时有关节内明显发热、发胀的感觉,可再冰敷2—3次/日。
2.开始伸展练习(坐位悬吊):于足跟处垫枕,使患腿完全离开床面,放松肌肉使膝关节自然伸展。30分/次,1-2次/日。
3.负重及平衡——保护下双足分离,在微痛范围内左右交替移动重心,争取可达到单腿完全负重站立,5分/次,2次/日。
——双足前后分离,移动重心,争取可达到单腿完全负重站立。如可轻松完成患腿单足站立,则开始使用单拐(扶于健侧)行走。如单腿站立1分钟无明显不稳,行走方可逐渐脱拐。
4.随屈曲角度增大开始坐或卧位抱膝练习屈曲。。抱膝至开始感到疼痛处保持10秒,稍稍放松(整个练习过程中不可完全伸直休息)休息5秒,再抱膝,反复练习20分钟,每日一次。
5.平时患腿可保持无痛角度屈曲位,以轻微牵伸组织,提高灵活性。
6.拍X光片复查,决定可否开始主动屈伸练习并加强练习,以强化肌力及关节灵活性。
7.开始直抬腿练习——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处,保持至力竭。10次/组,2—3组/日(练习时髌骨处稍有疼痛属正常现象,应予以耐受。。
8.开始俯卧位“勾腿练习”,30次/组,2—4组/日。(方法如附录1—图18,以沙袋为负荷,在无痛范围内进行,练习后即刻冰敷。)
9.随肌力的增强,可开始立位“勾腿”练习。。屈至无痛角度保持10—15秒。30次/组,4组/日。
·后期:(骨折处基本达到骨性愈合后)
目的:强化关节活动度至灵活与健侧相同。强化肌力,改善关节稳定性。恢复日常生活并逐步恢复运动能力。
随肌力水平的提高,中期以绝对力量的练习为主。选用中等负荷(完成20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20次/组,2-4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60秒,至疲劳为止。
1.强化关节活动度,至基本与健侧相同。
2.开始前后、侧向跨步练习。30次/组,4组/日。
3.开始跪坐练习。
4.开始静蹲或靠墙滑动练习。
5.开始蹬踏练习。
6.力求达到正常步态行走。
7.固定自行车练习,无负荷至轻负荷。30分/次,2次/日。
8.肌力增强后可开始患侧单腿45°位半蹲屈伸膝练习。2分/次,10次/组,2组/日。
※此期间骨折愈合尚不足够坚固,故练习应循序渐进,不可勉强或盲目冒进。且应强化肌力以保证膝关节在运动中的稳定及安全,必要时可戴护膝保护。
·恢复运动期:(骨折完全愈合后)
目的:全面恢复运动或剧烈活动。强化肌力,及跑跳中关节的稳定性。
此期应提高最大力量,选用大负荷(完成12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8-12次/组,2-4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90秒,至疲劳为止。
1.被动屈曲角度达至与健侧相同。
2.逐渐尝试保护下全蹲。
3.强化肌力
4.开始膝绕环练习。
5.开始跳上跳下练习。
6.开始侧向跨跳练习。
7.开始游泳, 跳绳及慢跑。
(二)髌骨骨折(张力带固定)术后康复计划
·早期
目的:促进循环,减轻疼痛,肿胀;早期肌力练习,避免肌肉过度萎缩。
早期不得过多行走,不应以行走作为练习方法。否则极易引发关节肿胀和积液,影响功能恢复及组织愈合。
1.术后麻醉消退后
(1)活动足趾——用力、缓慢、尽可能大范围地活动足趾。至少5-10分/小时。(对于促进循环、消退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意义)
(2)股四头肌(大腿前侧肌群)等长练习——即大腿肌肉轻柔地绷劲及放松。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大于500次/每日)
(3)腘绳肌(大腿后侧肌群)等长练习——患腿用力下压所垫枕头,使大腿后侧肌肉绷劲及放松。要求同上,大于500次/每日。
2.术后2天,引流拔除后
(1)可扶拐下地行走, 但只是去厕所但必要的日常活动。
(2)开始侧抬腿练习(绝对禁止直抬腿!):30次/组,2—4组/日,组间休息30秒。
(3)后抬腿练习:俯卧位,后抬腿至足离床5厘米,30次/组,2—4组/日,组间休息30秒。
(4)如疼痛肿胀不明显,即开始患腿部分负重练习
负重及平衡——保护下双足分离,在微痛范围内左右交替移动重心,逐渐达到单腿完全负重站立,5分/次,2次/日。.
——双足前后分离,移动重心,逐渐达到单腿完全负重站立。。
至可轻松完成患腿单足站立,才可开始使用单拐(扶于健侧)行走。如单腿站立1分钟无明显不稳,行走方可逐渐脱拐。
3.术后1周根据情况由医生决定开始关节活动度练习。
(1)开始屈曲练习:应由专业人员完成,或经医生许可后在康复程序指导下自行练习,因早期练习尚有一定危险性,故不得擅自盲目练习,否则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练习屈曲的方法见备注。练习中大腿肌肉必须完全放松!否则对骨折的愈合将有不良影响。屈曲练习后即刻冰敷20分左右。如平时有关节内明显发热、发胀的感觉,可再冰敷2—3次/日。
(2)开始伸展练习(坐位悬吊):于足跟处垫枕,使患腿完全离开床面,放松肌肉使膝关节自然伸展。(见附录1—图14)30分/次,1-2次/日。
·中期 — 强化活动度及肌力练习期
目的:开始并强化活动度练习,避免及解除关节粘连和挛缩。并强化肌力练习,以提高关节控制能力及稳定性;逐步改善步态。
(1)此期,因肌力水平较低,骨组织连接尚脆弱。故以静力性练习(保持某姿势不动以练习力量)或小负荷的耐力练习为主。选用轻负荷(完成30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30次/组,2-4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30秒,至疲劳为止。
(2)随屈曲角度增大开始坐或卧位抱膝练习屈曲。练习20分钟,每日一次。
(3)X光片复查,根据骨折愈合程度决定可否开始主动屈伸练习并加强练习,以强化肌力及关节灵活性。
1.术后4-6周
(1)开始直抬腿练习——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处,保持至力竭。10次/组,2—3组/日(练习时髌骨处稍有疼痛属正常现象,应予以耐受。)。
(2)开始俯卧位“勾腿练习”,30次/组,2—4组/日。
(3)随肌力的增强,可开始立位“勾腿”练习。。屈至无痛角度保持10—15秒。30次/组,4组/日。
·后期 - 恢复活动期 :(骨折处基本达到骨性愈合后)
目的:强化关节活动度至灵活与健侧相同。强化肌力,改善关节稳定性。恢复日常生活并逐步恢复运动能力。
随肌力水平的提高,中期以绝对力量的练习为主。选用中等负荷(完成20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20次/组,2-4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60秒,至疲劳为止。
1.强化关节活动度,至基本与健侧相同。
2.开始前后、侧向跨步练习。30次/组,4组/日。开始跪坐练习。
3.开始静蹲或靠墙滑动练习。
静蹲练习。后背靠墙,双脚与肩同宽,脚尖及膝关节正向前,不得“内外八字”,随力量增加逐渐增加下蹲的角度(小于90°),2分/次,间隔5秒,5-10连续/组。2-3组/日。
4.开始蹬踏练习。
5.力求达到正常步态行走。
6.固定自行车练习,无负荷至轻负荷。30分/次,2次/日。
7.肌力增强后可开始患侧单腿45°位半蹲屈伸膝练习。2分/次,10次/组,2组/日。
※此期间骨折愈合尚不足够坚固,故练习应循序渐进,不可勉强或盲目冒进。且应强化肌力以保证膝关节在运动中的稳定及安全,必要时可戴护膝保护。
·恢复运动期:(骨折完全愈合后)
目的:全面恢复运动或剧烈活动。强化肌力,及跑跳中关节的稳定性。
此期应提高最大力量,选用大负荷(完成12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8-12次/组,2-4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90秒,至疲劳为止。
1.被动屈曲角度达至与健侧相同。
2.逐渐尝试保护下全蹲。
3.强化肌力,
4.开始膝绕环练习。
5.开始跳上跳下练习。
6.开始侧向跨跳练习。
7.开始游泳, 跳绳及慢跑。
(三)髌骨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受限处理方案
1.髌骨活动受限:手推推住髌骨边缘,向上下左右方向缓慢用力推动髌骨至极限位置。每方向20次,2—3次/日。可于屈曲练习前进行。
2.瘢痕粘连:如果患者手术切口处手术瘢痕粘连,则应增加瘢痕松动术
3.屈膝受限:(1)坐于躺于床边,膝以下悬于床外。保护下放松大腿肌肉,使小腿自然下垂,至极限处保护10分钟。必要时可于踝关节处加负荷。
(2)仰卧垂腿:仰卧于床上,大腿垂直于床面(双手抱腿以固定),放松大腿肌肉,使小腿自然下垂, 必要时可于踝关节处加负荷(负荷不应过大,否则肌肉不能放松,即无效果)。要求同上。
(3)股四头肌深部肌肉紧张:DMS深部肌肉刺激仪处理,沿肌肉走形方向平行或者“W”型进行放松,1~2min/部位。2~3次/部位。
(4)股四头肌筋膜结节:手法定位至筋膜结节或者患者异常疼痛的压痛点位置,脉冲枪档位调至2档,连续冲击2~3次。
(5)髌骨周围软组织僵硬:屈膝至髌骨周围全组织紧绷,手法触及皮肤及深部软组织张力最高点。脉冲枪档位调至1档,连续冲击2次后脉冲枪档位再调至2档,冲击1次。
4. 主动屈膝迟滞,屈膝模式异常: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NJF)膝关节模式,纠正膝关节外旋异常模式,恢复屈膝-内旋运动模式,4~5次/组,2~5组/次。
5. 膝关节周围肌力低下:早期运动结合中频电或者空气波刺激肌肉,提高肌肉兴奋性,增加训练效果。
中后期应用股四头肌训练椅与等速肌力训练仪,增加股四头肌与腘绳肌
肌力,以及保使二者肌力比例接近10:6.25,达到膝关节周围肌肉均衡
6.步态异常纠正方案
(1)核心训练:评估患者引起核心不稳定的关键肌群,采取不同强度的训练模式,例如桥式训练,侧方桥式训练,平板支撑,以及悬吊系统和巴氏球上训练等等。
(2)负重及重心转移训练:保护下进行重心转移训练。
(3)平衡及本体感觉训练:保护下进行循序渐进式的平衡能力练习,此时可结合平衡测试及训练系统
小组训练模式对于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可以增加训练的趣味性,同时增加患者康复欲望与信心。
(4)步态异常患者纠正性训练:意大利walkview智能数字化跑台针对患者进行精准化数字化步态分析,并能进行纠正性训练步态。
同时也对患者不同步态分期内的异常模式进行针对性训练。
7. 上下楼梯运动功能强化:针对患者普遍反映的上下楼梯困难,专门为患者康复后期制定膝关节功能强化练习,包括膝关节及全身震动练习,上下台阶练习,以及空气波本体感觉输入练习等等。
本文是李志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