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双
主管康复师
盛京医院
康复医学中心
步态中一些整体问题的思考(摆动问题从上往下找,支撑问题从下往上找)
43人已读
摆动相的肌肉控制模式与支撑相的活动不同。摆动的需求几乎激发了所有下肢屈肌的协同作用。与此相反,对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在支撑相的要求是有序的,通过各肌肉的重叠活动参与。
- 摆动相的问题从上往下找(从近端开始考虑再向远端)
- 支撑相的问题从下往上找(从远端开始考虑再向近端)
背阔肌的上部和大圆肌的复合体在步行中有2次活动爆发,它们都出现在双支撑相。第一次就在同侧足跟着地之前,此时肩关节处于最大屈曲位且持续直至同侧摆动前期结束。步行中上肢的其他肌肉均没有参与上肢摆动(三角肌前束,冈下肌,胸骨,胸大肌锁骨头,菱形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 说明上肢在步行中的摆动是绝大部分的参与继发于胸椎的旋转。
- 腰椎在步行中以屈伸为主。
头——胸——骨盆的结构的基本稳定性取决于髋关节的肌肉对骨盆的控制。髋关节的外展肌和伸肌这两个肌群,是骨盆控制的主演来源。躯干肌低强度的活动不会影响骨盆的运动。臀大肌上部和臀中肌在摆动相末期的后段开始活动,并且活动会一直持续到支撑相中期的中间时段,直到它们在支撑相中间时段处于放松状态,活动才慢慢减弱。
- 臀大肌和臀中肌的功能性肌力需要强化。在步态中常见一些支撑相中期后的下肢内旋其主要原因为伸髋和髋外展肌群功能性肌力不足。
- 躯干肌的低强度运动主要是维持姿势并形成力的高效传导。
- 在支撑相中期中间时段腘绳肌开始参与伸髋。
头——躯干——骨盆对侧最大位移出现在摆动相中期,与对侧支撑相末期有关联。
- 双支撑相是重心从双腿间转移的关键。
- 此时注意臀中肌的前部纤维和阔筋膜张肌的配合(出现生理性内旋)。
本文是程双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