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血化瘀法在肾病中的运用


唐章全,男,四川安县人,1955年出生,大学本科,主任中医师,中共党员。1982年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以后,一直在绵阳市中心医院从事专业中医内科工作。擅长于肾病、脾胃、呼吸等疾病的诊治。
活血化瘀法是针对瘀血病变的一种常用治法。临床上许多疾病都与瘀血有关,肾病也不例外。在肾脏病变过程中,诸如水肿、蛋白尿、血尿、肾衰竭等症,都无不关乎于瘀血。因此,活血化瘀法在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水肿
水肿的形成,与肺脾肾的功能,三焦水道的通调,气血的运行密切相关。《血证论》云“血与水本不相离,”“瘀血化水亦发为水肿”。所以,水肿的形成,血瘀是一个重要因素。瘀血既成,一方面“血不利则为水”,瘀血化水,瘀阻水溢,形成水肿。另一方面,“血病则累气,”瘀阻气机,气阻则水停,形成水肿。水肿形成后,又可阻滞气机,“气止则血瘀”,“水病则累血”。瘀血致气化不利,又会加重水肿。可见,气滞血瘀,瘀阻水停;水能病气,亦能病血。气、血、水病机上相互影响,病理上联系十分密切,始终贯穿在整个肾病水肿过程中,这是活血化瘀法治疗肾性水肿的基础。瘀血所致水肿,常见水肿反复难消,肤色晦黯,舌瘀黯或有瘀点,脉沉细或涩。
对于瘀血水肿的治疗,当采用活血化瘀,利水消肿法。药用五皮饮加丹参、川芎、泽泻、益母草、泽兰、赤小豆、赤芍、当归等。如兼风寒加麻黄;风热加银花、连翘;湿热加黄连;气虚重用黄芪;气机紊乱当调理气机。
(二)蛋白尿
蛋白尿属于中医“精气下泄”范畴,是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之蛋白质,类似中医“精气”、“精微”,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宜藏不宜泄。脾肾不足,封藏摄纳失司,是精微下泄的主要原因,但与瘀血阻络密切相关。由于瘀血阻于肾脉,血运受阻,精气不能流畅,壅而外溢,形成蛋白尿。另外,由于瘀血形成,阻滞气机,肾的气化失司,致脾的升清,肾的封藏功能失常,致机体精微物质不循常道而下泄,形成蛋白尿。故瘀血是蛋白尿产生的重要因素。临床上蛋白尿经久不消,水肿久治不愈,面色晦黯不泽,腰痛绵绵固定,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涩等,均与瘀血有关。治疗中当抓住瘀阻精泄的病机,把活血化瘀法贯穿于治疗始终。
对于瘀血阻滞,精气失固的蛋白尿,采用活血化瘀,益气固涩法。药用丹参、红花、川芎、当归、生地、赤芍、金樱子、黄芪、白术、茯苓、水蛭等。兼气虚加黄芪、白术;气滞加柴胡、香附;阳虚加淫羊藿、仙茅。通过活血化瘀通络,肾脏气化、封藏功能得以恢复,精微固摄而蛋白尿减少或消失。
(三)血尿
血尿,是肾病常见症状之一,是血液不循常道而溢于尿道中,致小便混有血液的一种病证。血尿原因较多,但瘀血是血尿常见原因。由于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载气者血也,行血者气也。瘀血阻滞气机,气不能帅血,血不循经而出现血尿;或瘀血阻滞肾络,新血不能归经,血溢于尿道出现血尿。唐容川云:“瘀血不去,则新血断无生理”。瘀血所致血尿,其血色紫黯,或夹有血块,排尿不畅,或小腹痛有定处而拒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细涩或沉。其病机为瘀血阻络,血不循经。缪仲淳治血“宜行血不宜止血”;唐容川“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均是以行血活血法使瘀血消散,经络疏通,血运循经而达止血目的。
对于瘀阻肾络,血运失常的血尿,当化瘀止血。药用川芎、丹参、当归、茜根、生地、三七、蒲黄、白茅根等。血热者加丹皮、栀子、小蓟、大蓟;气虚者,加黄芪、白术;阴虚者,加重生地;血尿甚者,重用三七、蒲黄等。但在治疗中,要防止活血太过,以免加重出血。
(四)肾衰竭
在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瘀血是重要的病理产物和致病因子,也是肾病久治不愈的关键所在。由于水湿、瘀血相互影响,致肾病迁延缠绵,久病入络,或久病气虚,气无以帅血,其瘀血症状不断加重,与其他痰湿浊毒聚结,使肾之脉络瘀阻更甚,终致癥积,如《内经》云:“凝血蕴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积乃成已”。由瘀及积,肾的阴阳失衡,气化失司,“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终致肾气衰竭,表现湿浊尿毒不得下泄诸症。
对于瘀阻络闭,湿浊聚结的肾衰症,采用化瘀通络,补虚泄浊法。由于临床症状多样化,需辨证施治。如脾虚用四君子汤;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用真武汤;气阴两虚用参芪地黄汤;阴阳两虚用济生肾气丸。在上述辨证基础上,均加活血化瘀药物。通过活血化瘀、通络散结法,以改善瘀积病变,使瘀阻减轻或消失,肾气恢复,改善临床症状,延缓肾衰竭的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唐章全)
武圣曰:通过近30年的学习实践、在学习再实践、思考学习实践、在思考总结认为,此类疾病用川乌综合法或者附桂综合才能彻底治愈保证长期巩固的疗效。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 李武胜整理编辑转发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