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肌少症七连问之一:只有老年人才会得肌少症吗?
肌少症确实容易发生于老年人,但并不代表只有老年人才会得肌少症,经常久坐不动的上班族、疫情期间长期禁足的人群、长期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以及大型手术后的患者,也有可能发生肌少症。
肌少症,全称为肌肉减少症,临床上也称为肌肉衰减综合症。
肌少症是由Irwin Rosenberg于1988年首次提出的,最初指的是发生于老年人的肌肉萎缩。而随着人们对肌少症认识程度的加深,它的定义也在逐步完善。
2019年,亚洲肌少症工作组将肌少症定义为:与年龄相关的全身骨骼肌质量减少,且还要存在骨骼肌力量降低和/或身体功能的下降。肌少症的患者可能出现四肢纤细无力、站立困难、步履缓慢、容易跌倒骨折等症状,会导致自理能力、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只有老年人才会得肌少症吗?
当然不是。虽然肌少症确实容易发生于老年人,但并不代表只有老年人才会得肌少症。
“肌少症”在最初被提出的时候,确实指的是发生于老年人的肌肉萎缩。这是因为,在激素、代谢、免疫等因素的影响下,健康人体的肌肉含量通常在40岁左右开始自然下降,40岁~70岁时每十年会下降8%,70岁以后每十年会下降15%。因此,到80岁时,肌肉含量最多可以下降到50%。
不过,年轻人可别觉得肌少症就与自己无关了。虽然骨骼肌质量减少与年龄的增长有很大关系,但可以造成骨骼肌质量减少的因素除了年龄,还有其他因素,如肌肉疾病、神经源性疾病、缺乏运动、营养状况不佳等。
当肌肉本身发生疾病,如创伤、炎症、肿瘤、手术疼痛等,会限制肌肉的收缩,肌肉长时间不能够正常收缩,就会引起肌纤维变细、体积缩小,肌肉占体重的比例就会下降,收缩能力同步下降,也就发生了肌少症。
一些神经源性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等,会使肌肉因长时间失去神经支配而不能够正常收缩,也会引起肌纤维变细、体积缩小。这时,虽然肌肉组织本身没有问题,但也会出现骨骼肌质量减少,发生肌少症。
如果一个人长期缺乏运动,那么TA的肌肉同样会长期缺乏正常收缩,从而导致骨骼肌质量减少,发生肌少症。
当一个人长期缺乏营养,那么TA的肌纤维也会因缺乏必须的养分而变细、体积缩小,从而导致骨骼肌质量减少,发生肌少症。
因此,除了老年人以外,经常久坐不动的上班族(缺乏运动)、疫情期间长期禁足的人群(缺乏运动)、长期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营养状况不佳+缺乏运动)以及大型手术后的患者(营养状况不佳+缺乏运动),都有可能发生肌少症。
本文是黄东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