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黄东平
黄东平 主任医师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 普外科

肌少症——肌肉减少也是一种病?

271人已读

人们常说,“千金难买老来瘦”。殊不知,“瘦”和“健康”之间并不能划等号,过度的消瘦也可能是因为存在健康问题,如肌少症就是引起过度消瘦的一种原因。

什么是肌少症?

肌少症,也叫肌肉减少症,是一种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骨骼肌质量下降,伴有肌肉力量减少和/或肌肉功能下降的综合征。肌少症没有特异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虚弱、易跌倒、行走困难、步态缓慢、四肢纤细和无力等。2016年,肌少症被正式纳入国际疾病分类(ICD-10)疾病编码中,标志着医学界已将其视为独立的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肌少症被认为是年长者才会出现的症状,但在近年来却有着年轻化的趋势。长时间久坐、缺少运动、不当减肥和营养不均衡都是肌少症年轻化的诱因。另外,肌少症也可继发于全身性疾病,特别是可能引发炎症过程的疾病,如恶性肿瘤、骨关节炎、内分泌代谢疾病等。

肌少症的危害

有人认为,肌少症对健康的影响不就是肌肉减少、人没有力气吗?没什么大碍的,但事实绝非如此。

肌少症所引起的肌肉力量减弱可以降低患者行走、坐起、爬楼等日常活动的能力,使得跌倒风险增加;还可以导致和加剧骨质疏松、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成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的重要诱因;另外,肌少症还可以增加临床不良事件,如住院时间的延长、再住院率及死亡率的升高;同时,肌少症还是老年人群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测肌少症的两个小方法

方法一:指环试验

用自己双手的食指和拇指环绕围住非优势的小腿最粗的部位,如果测量到的小腿刚好合适或小于“指环”,患肌少症的风险就会增加。

方法二:SARC-F量表


关于运动能力的五个小问题。总分≥4分时,表示具有肌少症的风险,建议到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肌少症的诊断,还是要医生来进行!

在临床上,为了尽早发现和积极防治肌少症,经常采用发现-评估-确认-严重程度(F-A-C-S)的流程,综合肌力、肌量以及躯体功能三方面进行评估。肌力评估常用握力;肌量的评估工具包括双能X线(DXA)、生物电阻抗(BIA)、CT;躯体功能的评估通常采用6米步速、5次起坐时间或者简易体能测量表(SPBB)。

表1 2019亚洲肌少症诊断标准(AWGS)

确诊肌少症,不要轻视!

如果被医生确诊为肌少症,为减缓肌肉流失,需要积极治疗与肌少症发生密切相关的慢性基础疾病,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素,同时坚持运动。具体应对措施有以下六条:

应对1:

在均衡膳食的基础上,给予充足的蛋白质供给。对于肾功能正常的非肌少症老年人,蛋白质的推荐摄入量应维持在1.0~1.2 g/(kg·d)。而对于明确诊断的肌少症患者,建议每日蛋白质摄入量达到1.2~1.5 g/(kg·d),其中优质蛋白质比例最好能达到50%,并均衡分配到一日三餐中。奶类、蛋类、瘦肉、禽类、鱼虾及大豆制品都属于优质蛋白。

应对2:

增加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深海鱼油、海产品等食物的摄入,但注意同时控制总脂肪的摄入量。

应对3:

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鱼肝油、肝脏、蛋黄等。多晒太阳也可以提高体内维生素D的水平。

应对4:

增加深色含有较丰富的抗氧化营养素蔬菜、水果的摄入,如菠菜、番茄、蓝莓等。

应对5:

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风险的肌少症老年人还需要在自由进食的同时,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口服营养补充(ONS)。

表2 不同配方肠内营养制剂主要营养成分含量(每100ml) 及适宜人群

应对6:

运动是获得和保持肌肉量和肌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缺乏运动、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是肌肉的天然杀手。因此要增加抗阻力运动为基础的运动,如太极拳、哑铃、坐位抬腿、静力靠墙蹲、拉弹力带等。如果在运动的同时补充必需氨基酸或优质蛋白,效果会更好。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往往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因此需要在基础疾病控制稳定后才能进行运动。即使由于疾病而不能达到每周的运动量,那也没关系,尽己所能在身体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适量运动即可。

总之,肌少症的治疗可以概况为一句话:营养干预是基础,积极运动是关键!

黄东平
黄东平 主任医师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 普外科